我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和岩溶地区面积分别占97%和53.4%,有汉、壮、苗、瑶、彝、瑶、回、傣等11个世居民族,2015年常住人口36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7.9%,农业人口占86.9%,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战”地区。农业滞后、农村落后,农民苦、农民穷、农民难,是文山“三农”发展的基本现状。2012年,我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统筹起来,编制和实施全州“三农”发展大规划,为文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勾画美好蓝图。
整合政策措施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积极整合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以追赶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大资源、小产业”这一主要矛盾,健全完善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机制,构建了全州960个行政村所辖13825个自然村有效对接的州、县(市)、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五级规划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开展“三权三证”抵押融资,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制定出台了《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文山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等文件,探索成立农村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三权”公开交易,推动“固化”的存量资源变为“活化”的资产资本,突破“三农”发展融资瓶颈。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构建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推动传统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的方向转变,推动家庭分散经营向农户联合发展的方向转变,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要求,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形成以资源为纽带的利益合作联合体。
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以培育发展三七、烤烟、辣椒、甘蔗、木本油料、畜牧“六大产业”为重点,同步推进其它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精深加工、科技推广、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六大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经济实力,努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优势。在引进了云南白药、康恩贝、立达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内培外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逐步破解“大资源、小产业、弱市场、低效益”的发展困境。
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以人才引领规划实施。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落实机制,形成“用责任制管责任人、用责任人带一班人”的运行机制,明确县(市)党委、政府是组织实施“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是具体实施的“推进主体”,各部门是推动工作的“落实”主体;建立部门联合推进机制,制定州级各涉农部门推进“三农”发展大规划部门行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各部门与各县(市)互动共推格局;建立以“三农”综合指标、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主的“三农”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考绩与评人、选人、用人有机结合,奖励与促进工作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全州各县(市)追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重夯实发展基础,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推进农村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提升关系农村农民居住、出行、生产、培训、教育、卫生等方面设施条件,努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宽裕富有、乡风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良好、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祥和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广实施 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我州自2013年完成“三农”发展规划编制后,经过2014、2015两年的推广实施,全州“三农”建设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农村繁荣。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接续发力,“三权三证”融资贷款激发农村活力。我州不断加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力度,2015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64739人,比2012年增加1562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比2012年增加30730.34万元,增长6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比2012年增加23.95万人,增加3.9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为99%,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改水受益率达50.93%,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8.42%,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3至2015年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72761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达56.9%,比2012年提高25.24个百分点,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权登记64.01万户,面积892.43万亩,确权登记到户率达93.18%;累计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66.11万户,面积15033.36万平方米,确权颁证到户率达94.18%;累计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证48.87万户,面积9593.5万平方米,确权颁证到户率达69.62%;累计完成换(发)林权证55.1万本,农户52.88万户,发证到户率达99.64%,累计完成农村“三权三证”(包括渔业养殖权、活体肉牛所有权)抵押贷款余额54.26亿元。
农民增收。我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增收势头好于城镇常住居民。2015年,我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99元(同比增长10.0%,),比2012年增收2438元,增长46.3%(高于城镇常住居民15.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5%(高于城镇常住居民4.1个百分点),二者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农业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规模化、产业一体化转型。2015年,我州实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1483426万元,比2012年增加332582万元,增长28.9%;实现粮食总产量158.7万吨,比2012年增收9.5万吨,增长6.4%;实现林业产值131276万元,比2012年增加44091万元,增长50.6%;三年累计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州级龙头企业99家。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20.86亿元,增长45.6%;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认证6个,获得地理标识认证3个,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5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9个。到2015年底,有农民合作社3272个(当年新发展1075个),比2012年末增加2614个(含联合社1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112个、州级示范社95个,注册资本53.23亿元,拥有社员农户7.62万户,带动非社员农户25.35万户,联动农户发展种植基地132万亩,发展猪牛羊21.56万头、家禽69.24万只,获得注册商标的农民合作社123个,无公害农产品120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
我州“三农”发展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就像一粒粒种子发出的新芽,必将在文山这块肥沃的红土地上开花结果,迎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灿烂明天,实现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