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农业局关于推荐申报云南省2017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的公示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8/07/13 来源:文山州农业局科教科
【字体: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工作的通知》(云农办科〔2018〕154号),文山州农业局组织开展了申报工作。经对州、县有关单位申报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核后,同意推荐5项成果申报云南省2017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奖。现将推荐项目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即2018年7月13日至19日)。任何单位或个人若对本公示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反映到文山州农业局和项目申报单位。  

联系人:郑娟 0876-2195064  

 

 

                                                                       文山州农业局  

                                                                      2018年7月13日  

 

推荐申报项目情况

推荐一等奖2项:

项目一:文山州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预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丘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富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砚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栗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完成人:颜亨铭张立喜张绍卫

黄金芬黄仕旭廖仲波陈汝琎

王相芳江国全朱丽仙

吴孟洁陈瑞雪王旭彦周裕敬

罗绍华曹普东袁正春马金跃

王高怀廖志颖王绍斌太立学伍良智

(二)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主要内容:项目以禽流感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新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监测点为基础,依托PCR检测室,运用样品采集、PCR检测、免疫抗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时分析文山州高致病性禽流感分布规律,建立科学有效、切合文山州实际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预警模式。

2.主要创新点:1)文山州禽流感监测首次拓展到环境样品。实施该项目后,我州可以开展组织样品和环境样品的监测,填补了因畜禽死亡无法采集血清导致的监测工作开展不了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我州动物疫病监测体系。(2)文山州禽流感监测方法首次从血清学拓展到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的优点,通常一次可以检测多种病毒,项目的实施,使我州监测方法由血清学转变为病原学,确保了疫情的准确快速监测。

(三)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一是建立快速、敏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PCR检测方法,监测成本降低50%,每年节约开支约20万元左右。二是揭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在我州的传染源及分布规律,建立实时、动态、有效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监测预警,由于防控及时,降低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概率。大大地减少疫情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扑灭疫情所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支出,2017年减少养殖户损失1160.22万元。三是由于常规养殖风险会产生一定的畜禽死亡率,降低死亡率2%,每年可减少家禽死亡28.01万羽,减少经济损失1400.50万元。以上3项合计共2580.7万元。

2.社会效益。一是项目的实施,为文山州防控禽流感提供病原学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其它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提供借鉴和参照模式,提高了文山州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整体提高了兽医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

3.生态效益。建立和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系统,做好防疫灭病的测报、评估和处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情、传播上切断疫情,控制、净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发生,既减少患病家禽因病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生态环境的机率,又减少了因病用药产生体内残留和大量排泄,造成环境的累积污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项目二:红火蚁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控技术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植保植检站

文山市植保植检站

砚山县植保植检站

丘北县植保植检站

广南县植保植检站

富宁县植保植检工作站

主要完成人:黄新动胡文兰李晋海赵云柱

韦加贵王跃进

许应武李树林徐建启

范俊珺杨文坤张天绒田庆祥

季泓霖朱立刚唐桂清

李顺兰李光英张粉秀何自凡郭昌凤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主要内容:项目实施通过对红火蚁疫情发生动态、扩散趋势跟踪调查,基本摸清了红火蚁在文山州发生分布情况,并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对每个蚁巢进行定位。通过定点观察,掌握红火蚁生活习性和随季节及气候变化的发生扩散规律。制订出文山州红火蚁防控技术规范;开展红火蚁药剂防效试验,进行药剂筛选和防控示范,确定防控特效药剂,研究制定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实施科学防控。

2014-2017年,全州共举行红火蚁识别及防控技术宣传培训185场次,培训人员18149人次,接受群众咨询294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81600份(册),出动车辆896车次,覆盖乡镇98个;共组织85个村寨(社区)开展红火蚁群防群治,涉及10410农户37034人,发放红火蚁防治专用药剂6752件(35.4吨),防治面积109787.5亩次;建立重点防控示范区14个,累计投入科技人员1771人次指导、培训红火蚁疫情防控具体各项工作;通过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红火蚁的特效药剂为舒绝饵剂(0.1%茚虫威),使用剂量20-50克/巢,使用方法:在蚁巢四周边20-100cm处均匀撒施。

2.主要创新点:

1)制订文山州红火蚁防控技术规范;

2)摸清了红火蚁发生规律并精确定位;

3)确定了红火蚁防控特效药剂及使用方法。

(三)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通过4年项目实施,累计完成红火蚁综合防控面积10.98万亩次,活蚁巢减退率达81.24%,工蚁减退率达83.17%,综合挽回损失5603.09万元,减少农田弃耕荒芜面积19335亩,减少受害人口3705人。项目实施有效遏制了红火蚁的快速扩散和蔓延,红火蚁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推荐二等奖3项

项目一:杂交玉米文丰8号选育示范推广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主要完成单位:文山州种子管理站

主要完成人:张才能杨正发何旭俊陈荣祥方志令

常庆才胡校章李明香刘科元

杜玉梅龙成周黄仕文张玉明

徐厚祥马文军古绍林骆常喜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主要内容

2007年文山州种子管理站以常规育种方式自主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文丰8号”; 2008年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观察试验,经实收测产,组合“619-2141×超三选-1121”单产689.3 kg/亩,比对照“兴海201”亩产552.2 kg增产137.1 kg,增24.8%,居实收组合第五位;2009年参加文山州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进入续试,并同时参加文山州杂交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该组合在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抗逆性和广适性。2009-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3kg,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63.2kg,增11.0%。2011年2月16日通过文山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初审,2011年11月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定名“文丰8号”,审定编号“滇特(文山)审玉米2011058号”。

该品种适应性广,特别适合文山南部中、低海拔的山区和半山区推广种植,弥补了山区良种单一或缺乏的空缺,推广种植上,产量比当地主推品种“红单6号”高。

2013年至2017年在文山州累计示范推广有效面积720222亩,覆盖全州314个乡镇15928个村小组145948户,加权平均亩产554.1kg,比对照“红单6号”平均亩产516.4kg增产37.7kg,增7.3%,累计新增粮食27152369.4kg,以玉米市场价1.80元/kg计,新增产值48874264.92元,新增纯收益32014732.92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9,农民得益率3.4,经济效益显著。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深得种植群众的好评和接受,市场前景好。

2、主要创新点

1)自主选育出性状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并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文丰8号”。

2)该品种属于大穗型品种,推广种植上,产量比当地主推品种红单6号高。

3)该品种高抗大斑病和穗粒腐病、抗小斑病、中抗灰斑病。

4)该品种适应性广,特别适合文山南部中、低海拔的山区和半山区推广种植,弥补了山区良种单一或缺乏的空缺,为全州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该品种经开展试验、示范,已摸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并加大推广应用,深得种植群众的好评和接受,市场前景好。

(三)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2013年至2017年在文山州累计示范推广有效面积720222亩,覆盖全州314个乡镇15928个村小组145948户,加权平均亩产554.1kg,比对照“红单6号”平均亩产516.4kg增产37.7kg,增7.3%,增产效果显著。

经济效益:2013年至2017年推广文丰8号有效面积720222亩,加权平均亩产554.1kg,比当地主推品种“红单6号”亩产516.4kg增产37.7kg,累计新增粮食27152369.4kg,以玉米市场价1.80元/kg计,新增产值48874264.92元,新增纯收益32014732.92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9,农民得益率3.4,经济效益显著。

社会效益:文丰8号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广,在我州中、低海拔600-1800m的玉米种植区均可种植,进一步丰富了我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玉米品种,为进一步突破杂交良种长期依赖州外的瓶颈。该品种的成功选育及示范推广,为全州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老百姓解决了选种难、产量低、抗病性差、容易霉烂等难题,同时提高了杂交玉米的覆盖率。以人均年食用粮食300kg计,该品种推广应用累计新增的粮食(27152369.4 kg)可解决9万余人口一年的吃粮问题,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该品种属于常规育种而成,其植株保绿性好,抗性较强,不需要打任何农药来预防病害,整个推广应用过程不仅无污染,反而对提高土壤质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促进环保与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二:文山州玉米粮改饲种植集成技术推广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文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砚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丘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马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要完成人:周洪友卢春玲李丁未刘光花刘海燕

王志万梁桂英吕学菊马孝娟

黄作翠王正龙王忠武杨宏光

王俊刚杨荣恋张玉发周迎辉钟盛前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主要内容:

2015年根据《文山州农业局关于下达科技增粮项目资金的通知》(文农通[2015]15号)文件安排州农技中心实施玉米青贮种植示范。内容指标:完成项目示范100亩,亩产鲜物质产量4000公斤,引进开展品种示范,筛选总结出1~2个适宜我州推广种植的玉米青贮品种和探索总结出玉米粮改饲种植集成技术,缓解养殖合作社饲源难的困境。

2016年根据《文山州农业局 文山州财政局关于2016年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农业科技推广与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文农联[2016]36号)下达承担实施玉米全株青贮技术种植示范100亩。内容指标:1.引进示范种植优质、高产、饲口性好的青贮饲用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2.开展50亩全株玉米青贮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3.开展玉米机耕、机播、桔杆机械粉碎等机手培训2期,培训人数20人次,组织玉米机耕机播、收获现场观摩2次共100人次,扩大影响面和宣传效果。

2017年根据《文山州农业局关于下达2017年农业生产发展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与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目标任务的通知》文农通[2017]63号文件安排承担实施青贮玉米极量创新示范一项,项目到位资金20万元。内容指标:1.单产指标亩产5吨,总产1000吨,每吨收购价以300元计,亩产值1500元;2.培训养殖合作社社员两期100人次以上,组织州内养殖户观摩学习100人次;3.开展青贮玉米新品种品比试验一组,品种5~10个;4.树立青贮玉米极量创新示范标志牌,扩大示范带动作用。

2、主要创新点:

1)通过三年项目实施,开展玉米粮改饲新品种展示,筛选出茎叶繁茂、抗倒伏、抗病虫、不早衰和收获期保绿性极好玉米品种。如:文单8号、西抗18、华兴单88、云瑞21等。

2)研发组装集成了适宜我州推广种植的玉米粮改饲种植技术。通过选用优良品种、适期规范化密植,构建最佳群体密度,在保证最大生物产量的同时确保籽粒玉米产量不减,保证了玉米青贮料中植物蛋白的含量。

3)实施玉米粮改饲种植集成技术推广是以广大养殖合作社为依托的绿色发展行动,实行订单生产,收贮多少种多少,青贮玉米收获时由合作社采用机械化粉碎收获或人工砍收交合作社粉碎收贮,大大减少了农民种植籽粒玉米视天气收获、晾晒、脱粒等环节的用工投入,同时收入增加,实现了种养植户、生态环保共赢的目的。

(三)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通过三年努力,累计实施完成粮改饲玉米种植93280亩,加权平均亩产3473.6公斤,总产324712.13吨,以合作社平均收购价300元/吨计,亩产值1042.08元,总产值9741.36万元。种植籽粒玉米按亩产400公斤(全州平均亩产310公斤),市场价2元/公斤计亩产值800元,亩均增收242.08元,93280亩总计增收2258.12万元,新增纯收益1636.73万元,农民得益率5.26,科技投资收益率4.1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肉牛养殖户饲源不足的困境,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三:文山州“112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模式构建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文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  

西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丘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砚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文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主要完成人:李在辉李仕银杨凤贤马寿粉

李明芳李德芬刘明玲

冯恋凤吴雅楠代永翠袁忠兰

王权波刘青海杜有焕李丽芝王洪昌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主要内容:

州农产品质检中心研发的“文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平台,2017年在西畴县实施培训及推广应用,该县共完成数据录入2650条。为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大数据支持及预警管理新模式;州中心通过实施技术培训练兵指导和对口帮扶,西畴县质检站于20173月通过现场评审并获得“双认证”证书,切实创建了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环境;通过构建州、县、乡(镇)三级联动机制,2017年,州级将西畴县4个果蔬生产基地共1408亩列为重点监管监测对象,定期实施了基地内定量抽样检测4个样品,合格率100%,确保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主要创新点:

1)建设标准化实验室,保障检测工作规范、高效、科学。

2)开展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州、县检测机构全部通过“双认证”资质,保障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推广互联网+检测技术,云南省首创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通过构建“文山州112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模式”和实施应用,2017年共开展种植业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抽样检测258153176个样品,合格率99.6%,比2016年样品检测量增加了5854个,合格率比2016年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种植业农产品农药残留定量检测1827个样品,共检出农药553项(次),农残超标率3%,比2016年样品检测量增加424个,检出农药增加283项(次),超标率比2016年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截止2017年底,全州系统共完成数据录入47866条,暂未发生超标预警,有效实现了监测数据统计查询、预警、信息化管理。

经济效益:通过对2017年全州3613204.5亩的规模化蔬菜、水果种植生产基地中抽取266个样品实施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分析,合格率100%;对照2017年全州蔬菜种植业产值,对项目推广效益进行评价,新增总产值3199.4万元,新增总投入497.6万元,新增纯收益2701.8万元,投入产出比18.4%,为全州5292.5万元的蔬菜水果交易保价护航。

社会效益:文山州112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成后,从“基地准出”源头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力度,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规范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发展健康农产品产业,健全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为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能力;为依法监管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和强力、有效的技术支撑;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整体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生态效益:文山州112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施以来,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后采收等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控,通过监测系统对检测数据的及时分析、反馈指导农产品生产,有效减少了农业投入品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频率和数量,提高其使用效能和对安全间隔期的关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