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扶贫攻坚建设幸福家园
富宁县瑶族支系山瑶扶持发展工作探索与实践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8/03/02 来源:
【字体:

山瑶是文山州富宁县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新华、归朝、洞波、者桑、花甲、那能6个乡(镇),共有95个村小组2070户9217人。由于历史原因,山瑶群众绝大部分生活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形成了“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现状,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均仅有耕地0.87亩。“几分石头地,年底一碗粥”、“猴子上山拄拐棍、老鹰抓鸡戴眼镜”“百年山中苦,几代风雨头”是山瑶群众祖祖辈辈曾经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富宁县委政府按照搬家、种树、办教育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县内易地搬迁、集镇转移安置、就近就地扶持发展”三种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温饱、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生保障”六大工程,攻坚克难,使山瑶群众从山头移到山下,从农村搬到集镇,从农民转变为居民,真正体现了“教育带动、社会关心、山能披绿、民有事做”的帮扶目标。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富宁县在山瑶扶持发展工作中,结合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框架和基本县情,始终以山瑶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坚持基础优先和产业优先,坚持大整合、促进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强势推进“五个一”(即:一套班子统筹、一个规划牵总、一套模式推进、一个盘子整合、一套机制激活),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富宁山瑶群众扶持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确保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一套班子统筹,为山瑶群众扶持发展提供强力的组织保障。在领导力量、干部配备、工作责任、技术力量等各个方面加大了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力度,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的统筹:一是组织力量统筹。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全县山瑶群众扶持发展指挥部指挥长,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7位县委常委和3位副县长任副指挥长,县扶贫、发改、民宗、财政等20余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山瑶扶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山瑶扶持发展工作。二是工作责任统筹。县上抽调10位县级领导分线负责,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挂钩帮扶项目村的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到县级领导、到乡镇、到部门,强化扶持发展各项工作的督查和跟踪,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对所负责实施的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安全、资金管理等全面负责,确保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实。三是具体问题统筹。切实做到凡是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的会议主要领导必出席,凡是重大事情主要领导必过问,凡是重大困难主要领导必解决,分管领导实行重点工作随时会商,常规工作半月会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力地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照应、齐抓共建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二)一个规划牵总,突出山瑶群众扶持发展的科学性和先导性。一是突出规划的群众性。抽调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与乡村干部及山瑶群众代表一起组成规划组,深入实地调查、摸底、分析、论证,反复征求群众意见,认真修编了《云南富宁瑶族支系山瑶群众聚居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总体规划》,并于2010年6月30日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的审定。项目建设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温饱、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生保障”六大工程,用3至5年时间,全面完成整个规划的建设内容,让山瑶群众实现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书读、有路走、有医疗、有增收项目的“七有”目标。二是突出规划的先导性。坚持规划先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一次规划,分年投入,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领导跟着规划走,乡镇和部门按照规划办,资金和项目照规划投。三是突出规划的强制性。坚持规划的刚性,一切建设以规划为准绳,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规划,任何人不得抛开规划各行其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的龙头作用和牵引作用十分明显。

(三)一套模式推进,为山瑶扶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富宁县积极探索符合山瑶扶持发展实际的扶持模式,实行整村推进与易地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方式。按照“县内易地搬迁集镇转移安置、就近就地扶持的模式强力推进山瑶扶持发展工作,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一是县内易地搬迁。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难以解决温饱的608户2775人,实施县内易地搬迁。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农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等项目,使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迁出地的耕地和宜林荒山全部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搬迁群众仍享受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二是集镇转移安置。将山瑶村寨120户600人,通过在小集镇建安居房形式转移安置。其中:县城安新小区60户300人,归朝镇那贡安置点60户300人。通过集镇转移安置,一方面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迁入集镇山瑶群众的住房问题和生存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扩展留住山瑶群众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脱贫致富发展进程。三是就近就地扶持发展。对具备就地解决温饱条件的1342户5842人,采取就近就地的方式进行扶持,整体推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支柱增收产业,使其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四)一个盘子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目标同向。一是认识整合。以广泛的宣传发动为突破口,使各级干部、各个部门、山瑶村寨和群众对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有了足够的思想认识,明确提出:在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中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不换脑子就摘“帽子”,通过强力动员,迅速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共识、目标同向的山瑶扶持发展工作大格局,全力以赴的总体战工作氛围。二是力量整合。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全面落实了“限时责任制”、“问责追究制”、“部门帮扶制”、“驻村指导制”等制度,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运转有序、部门配合得力、资源整合到位”的工作格局。三是资金整合。按照“瞄准目标、统筹安排、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将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用于山瑶群众扶持发展项目建设,做到山瑶群众扶持项目推进实施到哪里,领导力量倾斜到哪里,部门任务跟进到哪里,建设项目配套到哪里,真正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山瑶村”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先后整合到位的资金34304.7万元,占规划补助资金27471.88万元的124.87%。

(五)一套机制激活,为创新山瑶扶持发展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两为主的建设机制。注重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党和政府积极宣传、组织、发动、协调和引导,在基础建设上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驻点帮、带头干;在产业发展上,实行“以奖代补”,“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落实了贫困“首扶”制和结对帮扶制,组建了村级发展合作社。另一方面,山瑶扶持发展的受益主体是农民,建设主体也是农民。富宁县自始至终都把深入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放在第一位,认真实行规划民议、项目民选、工程民建、质量民管,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极大地激发了山瑶群众的建设热情,在产业发展、沼气建设、饮水工程、家园改造等方面,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达到2830万元。二是四统一的管理机制。把各部门整合起来的项目归口管理,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采取“人盯人、人盯项目”的办法,限时完成,确保项目建设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1+1”的责任机制。实行了一个县级领导包一个村委会,一个部门包一个项目村的结对帮扶办法,把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到领导、到部门、到乡镇和村社,强化了帮扶部门的责任,在资金、物资、技术、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县委政府督查室对项目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通报,新闻媒体跟踪督查,出现问题严格问责,确保了山瑶扶持工作顺利开展。

二、山瑶扶持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变化  

富宁县山瑶群众扶持发展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富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基础优先和产业优先,重点在解“五难”、育产业、建家园、强素质上作文章。目前,累计投入山瑶扶持资金37134.7万元,其中:整合各部门资金34304.7万元,群众以劳折资2830万元,完成2070户9217人山瑶扶持任务。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标准,富宁县到2014年已解决山瑶群众贫困人口8429人,山瑶群众贫困人口由项目实施前的9217人减少到78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8.5%;山瑶群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670元增加到5300元,增长7倍。  

(一)基础设施大变化,“五难”问题明显缓解。交通方面,新建进村公路23条153.78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50000平方米,改善了山瑶村寨的交通状况和地域劣势,带动了山瑶村寨的发展。水利方面,新安装饮水管道149公里,建小水池(窖)842口,修沟渠32.7公里,建设太阳能光伏取水项目一个,坡地改梯地1000亩,集雨补灌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6910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138.7亩,解决了4186人的饮水困难。用电方面累计架设10KV高压线路14千米,0.4KV入户线路0.5千米,安装50KVA变压器1台,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182户。住房方面,建成山瑶群众安居房2070户130000平方米,改善了山瑶村寨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实现人畜混居分离。教育方面,投入1200万元建成那能、龙门等14所涉及山瑶子女就读学校教学楼、宿舍楼9057平方米;投入8000余万元,扩建新华中心学校、洞波中心学校、县民族职业中学及新建归朝民族中学建设共计47303平方米;并通过在集镇、县城设置“山瑶班”集中办学。医疗方面,新建成村卫生室12所,科技文化活动室45所,建成卫生公厕42座。新建二类敬老院2所1340平方米,不断改善山瑶孤寡老人、五保户等集中供养条件;将符合条件的8394名山瑶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并由财政代缴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金,参合、参保率为100%,实现应保尽保,就医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不断破除。

(二) 产业发展大变化,增收支柱初步形成。通过基础带动、规模推动、科技促动、能人引动,促进特色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打破了以往产业产品分散的、小打小闹的、传统的发展的格局。一是建设干果产业。2010年以来,先后在山瑶聚居的6个乡(镇)累计发展油茶8858亩,八角10633亩,预计可为当地山瑶群众年增收1529万元。二是建成以甘蔗为重点的旱作产业。加快山瑶村寨的甘蔗基地建设步伐,现已种植甘蔗12428亩,通过树品牌、扩规模和抓科技,使山瑶村寨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从温饱产业逐渐变成致富支柱。三是建成以外出务工为重点的劳务输出产业。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期3012人;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27期26217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常年在外务工的山瑶群众达1400余人。山瑶群众每年实现劳务收入2100万元,人均增收2278元,拓宽了山瑶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

(三)农户环境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引导农户按照“三改三建四配套”的要求启动了家园建设,大部分群众按照山瑶民居风格,修葺一新。建沼气池399口,节柴改灶85户,户户使用自来水,改变了千百年来人畜混居的历史。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的山瑶地区共组织了206户1030人山瑶群众进行跨乡安置,减少山瑶群众薪柴使用及滥砍乱伐现象,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四)思想观念大变化,文明程度大提高。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现场示范等方式,先后开展了油茶栽培和管理、山羊和生猪养殖等培训25期2368人(次)。二是改变陈规陋习,通过生态家园建设,教育引导群众说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大力倡导爱清洁、讲卫生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三是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创新扶贫理念,家家都有一条致富门路,村村都有1—2个致富产业。通过教育引导,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互助、效益、法律等意识,强化农民自主选项、自我经营、自担风险、自立自强的人文思想,学科学、比致富的风气越来越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建成90个村小组1970户“山瑶”群众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架起了山瑶群众进入市场、获取信息的桥梁;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电视、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5%;35%的农户新建了“小洋楼”和买了摩托车。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