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政务信息2016年第78期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6/11/04 来源:
【字体:

【县市工作】  

文山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一是制定出台《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保障。二是探索应用医养结合、以养为主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建成州内首家老年病专科医院(文山德惠老年病医院)。三是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营造助老爱老敬老良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共为6790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保健补助金578.49万元;办理《老年人优待证》2200本,发放(补办)老年人爱心公交卡1921张。四是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共接受老年人来电来访800余人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162件,调解纠纷360余件。五是以加强老年协会建设、落实老年人活动场所为基础,大力开展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累计建成市、乡(镇)、村老年活动场所186个;今年来,有24个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严格按规定配套了不低于20平米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共发展老体协4246万余人;老年人文艺团队165个、0.4万余人。(文山市政府办)  

马关县精准发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该县立足实际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群众文体活动娱民、文体产业发展富民、人才队伍建设利民四项工程,精准发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适应新形势下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工程。投入资金417万元,新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5个,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9个,安装(置换)户户通设备13500套。二是实施群众文体活动娱民工程。依托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走村串寨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并充分利用县、乡公共文化活动场地,引导群众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共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1534场次,相互交流演出活动130余场次、兑现交流演出补助费13.4万元,以奖代补21支文艺队8.4万元,惠及群众15万人。三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富民工程。培育壮族农民版画、石榴石、芦笙、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产品,新发展版画、石榴石等文化企业(经营户)5户,规划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2个。四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利民工程。采取集中授课、分期培训、现场讲解、音像教学等方式,挖掘和培养民族民间文艺人才、体育人才,筑牢农村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共开展各类文化培训144场次、5760人(次)。(马关县政府办  

丘北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近年来,该县按照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要求、统一政策的“五统一”和免试就近安排的原则,以公办学校为主,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无条件接收学区服务范围内的随迁子女入学,对接收确实有困难的学校,由县教育部门予以协调安排到其他学校。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资料由原来的“四证”调整为“三证”,即户口簿、公安机关开具的居住证明、父母任何一方的务工证明,取消原籍学校同意外出就学证明,对“三证”不全的随迁子女采取“先登记、后补证”的办法予以登记,确保每个适龄孩子都有学上。2016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全县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就读学生达4008人,其中初中生2514人、小学生860人、幼儿园634人;进入幼儿园就读的幼儿除城区公办幼儿园接收241人外,其余均安置在城区7所民办幼儿园,均减免了贫困户随迁幼儿相关费用。(丘北县政府办)  

广南县六举措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要求该县按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易地搬迁任务,2016年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5211.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877917人,计划总投资5.76亿元,搬迁农户涉及64个村,需新建37个集中安置新村,集中安置农户2655114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215182人,通过实施易地扶搬迁可实现7917人贫困人口脱贫。主要举措:一是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分别从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区搬迁16187006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区搬迁3741511人,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地区搬迁6712831人。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文本。由县易地搬迁指挥部统一规划标准,结合群众意愿,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实地规划,确保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富民产业发展和迁出区生态恢复符合短、中、长期发展需要,民居设计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建房实现厨卫入户、人畜分离。三是统筹抓好项目管理。认真落实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要求,履行规划、实施、承贷“三个主体责任”,实施倒逼管理、挂图作战及领导挂乡包点责任制,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四是合理制定补助政策。按照建档立卡户建房不少于6万元补助,随迁户建房不少于1.5万元补助的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补助标准:集中安置的非建档立卡户建房每户补助3万元,偏苗、花倮少小民族非建档立卡每户补助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6万元;插花安置的每户建房补助6万元,并将政策兜底的无房户、危房户全部纳入插花安置;到县城购买商品房或到乡(镇)政府、行政村所在地按规划建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享受6万元补助和申请6万元建房转贷资金。五是择优谋划产业发展。对集中搬迁农户每户规划3000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对进入城镇的搬迁户,优先安排环卫、绿化、护理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让其就业。六是因村施策发动群众。引导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成立自建理事会、搬迁项目指挥部,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项目规划、筹资、建设等工作,激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识,为实施搬迁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广南县政府办)  

富宁县“四个坚持”探索产业脱贫路径该县在发展野生小米辣、红油香椿、鸡枞油等本土民族特色农产品过程中,积极探索出“四个坚持”的产业脱贫路径。一是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化。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党员、贫困户将土地以出租、入股、转包等方式参与合作,走集约化路子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带动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共流转土地2434亩,其中:野生小米辣374亩、红油香椿1060亩、指天椒1000余亩。二是坚持基地发展农村化。引导合作社将种植基地选在气候、土壤适宜的田蓬大田坝和木央、谷拉等农村山区,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形成规模,现各片区种植基地初具雏形。三是坚持加工生产标准化。扶持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永恒种植合作社)建成占地 4000 平方米 的标准化生产厂房,从县农业局、扶贫局、市监局等抽调精干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和加工技术、市场营销、合作社管理等培训200余人次,从生产硬件、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升企业生产及合作社管理水平。四是坚持市场销售品牌化。依托野生小米辣、红油香椿、鸡枞油等本土农特资源,注册田蓬”“郎恒小米辣” “老厨娘商标,申办QS生产许可证,并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通过田蓬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者桑乡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等平台,将产品销往广东、广西等地及东南亚国家,部分产品还成为我国驻印尼大使馆特供食品。(富宁县政府办)  

【简讯】  

△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级下达我州各项农业惠农补贴资金4.9亿元,同比增加0.49亿元。(州农业局)  

△由农科院主持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文优198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水稻品种。(文山市政府办)  

△麻栗坡县英雄老山”“英雄老山圣地”“祖母绿”“老山祖母绿”“大丫口祖母绿”“天保祖母绿宝石城”“猛硐祖母绿”“老山神炮8个旅游特色名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颁发了标识商标注册证书。(麻栗坡县政府办)  

△丘北县借鉴大理市祥云县种植烟后豆的经验,利用烟后土地剩余约30%的肥料,引导烟农发展烟后豆1442亩,按亩产 1000 公斤 、订单合同3公斤计算,可助农增收259万元。(丘北县政府办)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