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交流】
△省明确今年农村综合改革项目资金政策根据省财政厅出台《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从今年起省、州财政不再直接批复项目立项,省对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别按因素法分配和竞争性分配。一是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项目,按因素法分配,即农村人口因素占比40%,国家级贫困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边境县以及新增连片特困地区属占比20%,省财政对上年度工作专项核查和绩效评价结果占比20%,农村综合改革信息宣传情况占比5%,政策因素占比15%。二是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农村综合改革村级“四位一体”试点、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建制镇示范试点等项目,实行竞争性立项分配。竞争立项工作由省财政厅按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遴选项目并提出资金规模建议,通过农村综合改革信息网站公示10个工作日无异议后确定项目立项。经争取,我州已获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0880万元,其中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项目资金5280万元,由各县(市)结合当地脱贫规划自主安排,重点用于脱贫攻坚村村内户外道路、人畜饮水、文体设施、小型水利、环卫设施、村内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整治等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获2017年第一批农村综合改革竞争性项目资金56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支出。(州财政局)
△我州国税“数据画像”助力税收风险防控我州国税采取“互联网+大数据”方式,综合运用多方涉税信息为纳税人进行“数据画像”,提高风险识别针对性、准确性,助力税收风险防控。截至3月底,通过“大数据”查补入库税款300.72万元、滞纳金18.65万元,责令纳税人作进项税转出398.65万元。一是主动出击,拓宽第三方涉税数据获取来源。通过定期召开国地税联席会议,实现国地税信息定期互换共享;依托政府互联网公共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定期采集财政、统计、土地、房产及其它部门涉税数据;在配合农副产品收购企业风险分析与应对中,主动上门,从州生物三七局获取全州种植户及年度三七价格走势分析等关键数据。二是开拓思路,采用科技手段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加工。设计“数据爬虫”小软件,针对不同数据来源,采用多种处理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纂取、识别和筛选,由软件自动加工制作成可供分析使用的数据信息。如:州生物三七局提供的原始数据为147个不同格式的电子表格,而有用数据分散在其中的1461张子表上,文山国税通过“数据爬虫”小软件,自动提取了42563条有效数据,极大提升了风险应对效能。三是依托信息,为纳税人进行“数据画像”提高税收风险识别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多方涉税数据信息,特别是利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勾勒出风险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数据、抵扣凭证、税负、法人及股东关联情况、销售价与收购成本差异等重要指标方面存在的风险特征“画像”,提供给风险应对人员作为参考,助力其制定目标指向明确的策略开展应对工作。四是强化信息管税,建立完善税收征管数据分析应用机制。事前通过实地调研,对高风险行业开展分析,研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挖潜在税收风险点;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为后续征管工作提供管理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我州的37户农副产品收购高风险企业从收购到销售环节进行延伸分析,并形成《文山州国税局农产品行业税收管理操作指南》,为切实做好高风险行业评估及后续征管提供参考。(州国税局)
△马关县常态化开展城区综合整治一是健全机构,明确目标。成立县城区综合整治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每2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处理城区综合治理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突击整治促进长效机制,打好城区综合整治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突击战、攻坚战、持久战。二是科学谋划,突破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查处乱倒垃圾行为4起,清运垃圾3240吨,清除“牛皮癣”3800多处,查处建筑垃圾类违法行为21起,施工现场类违法行为40起,渣土运输及泄露遗撒类违法行为80起,发放住宿餐饮业、洗车业有关污水治理和排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着力开展“两违”治理和闲置土地清理,制止土地违法行为43起,发出停止违法通知书36份,依法拆除新增违法违规建筑1010平方米。大力整治市场秩序,清理占道经营摊点1340起,劝导商户进店经营210余户,清理流动商贩850余处,规范固定摊点、店外店320起。依法整治交通秩序,张贴违章停车告知单393张,简易处罚249起,扣车278辆,监控抓拍136辆,处罚摩托车不戴头盔1384辆。深入整治户外广告,拆除灯杆广告36处、破损广告牌18处、落地广告60处,清理画面破损广告41处,清理条幅117条。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共刊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县城区常态化综合整治工作新闻信息20余篇(条)。(马关县)
△西畴县五举措化解项目建设矛盾纠纷一是智库把关,全面开展风险评估。组建由相关部门人员、专业技术人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等参与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对2015年来实施的65个重大项目开展评估,做到应评尽评,预防重大矛盾产生。二是落实责任,全面推行“一对一”调处。坚持一个重大建设项目组建一个矛调小组,一对一落实调处任务,实行“定人员、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限、包调处”,做到“不落实不放过、措施不到位不放过、矛盾不解决不放过”,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三是一杆到底,坚持全过程矛盾排查。坚持事前、事中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与阶段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共性问题联合排查与突出问题专项排查相结合,增加对园区建设、二期开发、三光石漠化片区开发等重点领域排查次数和排查力度,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通过排查,全县因重大项目建设引发各类矛盾纠纷850件,调处成功840件,调处成功率达99%。四是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凝聚调处共识。将所有矛盾问题逐一收集汇总,按照一般性矛盾和重大矛盾进行归类,带着问题深入村组召开群众会议和群众代表座谈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一对一研究解决措施,及时把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处置在萌芽状态。五是精准把脉,全面推行“四诊疗法”。对排查出的一般矛盾问题,以村干部、党员和当地有威信的群众为主力军,及时化解矛盾。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推行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坐班门诊:在乡(镇)村两级设立项目建设群众来访接待点,安排专人值班,保持24小时接访,保证诉求渠道畅通;进村出诊: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主动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一对一研究工作措施,就地解决问题;集体会诊:对通过常规途径无法化解的矛盾纠纷,工作组及时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找准问题内因,集中集体智慧研究解决对策;上门复诊: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间隔一段时间后,相关工作人员再次上门了解情况,掌握动态,避免情况反弹,产生新矛盾。经扎实工作,该县石漠化治理、工业园区建设、兴街二期开发、职教园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没有发生治安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西畴县)
△富宁县积极构建“东大门”绿色屏障近年来,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森林富宁”建设,积极构建文山州“东大门”绿色屏障。一是打造绿色新亮点。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工程,积极争取和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切实搞好绿色通道建设,认真做好广昆高速、富那高速、云桂铁路和323国道沿线绿化及“美丽乡村”建设。二是促进产业新发展。做好油茶产业“重栽轻管”集中治理,利用“互联网+”和“户联小镇”平台,深度推进八角产业优化升级。完成5000亩核桃低产林改造,建立5000亩构树基地和养殖厂,实施蒜头果种植任务500亩,启动金花茶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管理及人工培育种植试验。科学引导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突出林下经济发展。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发展。三是探索管理新模式。深入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窗口”活动,开辟省州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审核报批“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创建责任,强化林业执法,进一步完善林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建设,深化“平安林区”建设。保障国有林场工作稳步推进建设“美丽林场”。四是增添林业新业态。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加强林业优势项目培育,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开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林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抓好89.94万亩公益林管护,强化公益林管护员和生态护林员管理,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认真做好天然商品林停伐试点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富宁县)
【简讯】
△德厚水库坝体填筑于4月24日达到20年一遇度汛高程1342.50米,为雨季度汛和下阶段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德厚水库建管处)
△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于今年1月16日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现已完成园区一号主干道用地丈量面积331.524亩,公示并经群众确认146.524亩,房屋拆迁丈量公示16户,调处矛盾纠纷3起,兑现土地征收补偿款787万元。(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
△2017年,我州将新增扶持1200户新创办微型企业,并按照“三转变”(从直接扶持企业创办向间接助推企业成长转变,从增加企业数量向提高企业质量转变,从全面覆盖向突出重点转变)、“四叠加”(对微型企业贷款在现有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实行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和代偿损失统一担保兑付“四叠加”)思路进行扶持。(州工信委)
△我州国税系统全面完成2016年度纳税信用评价,共评定纳税人3304户,其中:A级纳税人70户、B级纳税人1918户、C级纳税人600户、D级纳税人716户。(州国税局)
△我州云南九州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至此,全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208家。(州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