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面边陲,一个仅有65户人家的瑶族村寨,满山遍野都是石头,石头缝长不出丰厚的收成。村里的党员鼓励年轻人走出大山务工赚钱,他们选择留在山上,帮助村民脱离贫困,留在这里,守护村寨,守护界碑。
这里是麻栗坡县八布乡哪灯村委会大弄村小组。瑶族汉子邓富才67岁,是大弄村党支部书记兼界务员。他最先认识的汉字,就是界碑上的“中国”。
尽管上了年纪,邓富才仍然在边境一线徒步巡查,保护着分布于原始森林中的9块界碑。巡查一次,至少需要2天。
在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31年。这条石头路,从宽变窄,最后变得几乎没有路。藤蔓、树枝和青苔覆盖在石头上,旁边就是几十米的深沟,不时还能看到雷区的警示牌。
每次巡查,邓富才都从密林中走向界碑,擦拭、凝望界碑。这些动作他已经数不清做了多少遍,每一遍都很庄重、认真。
邓富才说:“界碑对我们国家、边疆,对老百姓是很重要的。我对这个界碑的感情是比较深的。有一天我走不动了,其他年轻人接我的手,我就照样叫他们就是这么坚持保卫这个界碑。”
从空中俯瞰大弄村,群山环抱下,几乎都是红砖房子,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条水泥路九曲十八弯地延伸到村里。
但在2009年前,通往山下只有山间的石头路,马上不来,牛下不去。2009年,靠着10多万元捐款,邓富才和大弄村党支部的3名党员一同带领村民,修通了4公里的进村路,村寨与外界从此相连。
这4名党员说,他们坚信一个道理:修路才能致富,日子过好了,才能留住村民,才能守好寨子,守好界碑。
哪灯村委会、大弄村党支部用10万元在村里建立了资金互助社,用以支持村民生产与建房。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后,大弄村面貌已焕然一新。
瑶族村民的感情既直白又质朴。村民赵龙富说,“邓富才又不贪钱,对群众又好,我们都爱他。”
邓富才说:“大弄村的位置最高,原来比较困难、比较穷,我们没有搬走。现在公路通了,我们就更不搬走。我们要保护祖国,保护边疆,保护界碑,保护寨子。”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边境小村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党支部,4名党员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们是一个守护边疆的战斗堡垒,一个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有信仰的人从不孤独。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450多万个党组织正在成为450多万个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8900多万名党员正在成为8900多万名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密切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成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来源:新华社)
(编辑:侯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