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铸就辉煌。建州六十年来,历届文山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六十年发展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自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来,文山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井喷式发展。
2017年,文山州常住人口363.6万人,与1958年相比增加219.91万人,增长1.5倍,年均增长1.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11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480.7倍,年均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从1958年的86.4:3.6:10.0调整为2017年的20.2:36.0:43.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88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434.9倍,年均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57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660倍,年均增长13.4%。农业总产值278.05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34.6倍,年均增长8.7%。工业总产值691.63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886.2倍,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758.07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9187.7倍,年均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40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709.6倍,年均增长11.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17.23亿元,与1958相比增长5760.9倍,年均增长15.8%。金融人民币贷款余额747.30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379.8倍,年均增长13.0%。旅游总人数2225.3万人次,与1993年相比增长110.3倍,年均增长21.7%。旅游总收入243.01亿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1104.1倍,年均增长33.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5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353.4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4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398.3倍,年均增长10.7%。外贸进出口总额53549万美元,与1994年相比增长197.3倍,年均增长25.9%。
(二)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建州60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了大量农业科技实验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注重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引进实验、示范、优良品种、农机作业、蔬菜大棚等一大批农业实用新技术,全州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得到有效释放,生产率显著提高,全州农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促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逐级提升,向现代农业迈进。
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278.05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34.6倍,年均增长8.7%。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63.6万吨,与1958年相比增长3.2倍,年均增长2.4%。人均粮食产量536.1公斤,与1958年相比增长1.8倍,年均增长1.8%,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显著,经济作物面积调整为545.7万亩,比1958年的47.4万亩,增加498.3万亩,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4.3%。粮经种植比由1958年的86:14调整为2017年的56.1:43.9。
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林业、畜牧业、渔业发展日益壮大,2017年产值分别达14.94亿元、108.87亿元和7.46亿元,与195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8.7%、9.7%和17.3%。以三七、辣椒、甘蔗、蔬菜、水果等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加。2017年,油料总产量达7.5万吨,比1958年增长14.7倍,年均增长4.8%;三七产量达1.1万吨,比1958年增长38.6倍,年增长6.4%;辣椒总产量达22.5万吨,比1970年增长321.3倍,年均增长13.1%;甘蔗总产量达154.3万吨,比1958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5.5%;烤烟产量5.0万吨,比1958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4.5%。生产、生活资料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建州60年来,文山州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工业企业由少到多,逐渐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持续增多,助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691.63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1886.2倍,年均增长13.6%。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7年全州发电量达893544万千瓦时,比1958年的43.3万千瓦时增长2.1万倍,年均增长18.3%;原煤94万吨,比1958年的19.7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2.7%;成品糖210164吨,比1958年的824吨增长254.1倍,年均增长9.8%;白酒61187千升,比1958年的1554千升增长38.4倍,年均增长6.4%;水泥7237509吨,比1958年的80吨增长9.0万倍,年均增长21.3%;黄金20154千克,比1995年的45千克增长446.9倍,年均增长32.0%;铁合金193642吨,比1990年的18821吨增长9.3倍,年均增长9.0%。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品门类不断增多,丰富了人民的物质需求。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建州60年来,虽然过去饱受战争的煎熬,使文山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但战后恢复建设以来,文山州抢抓机遇,筑巢引凤,加强州外企业经济合作,吸引大项目落地生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17年,文山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8.07亿元,比1958年的0.08亿元增长9187.7倍,年均增长17.7%。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21亿元,比1993年的0.1亿元增长351.1倍,年均增长29.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8.95亿元,比1993年的0.6亿元增长147.3倍,年均增长37.5%;第三产业投资633.91亿元,比1993年的1.11亿元增长570.1倍,年均增长34.0%。房地产投资完成98.56亿元,比1999年的0.73亿元增长134.0倍,年均增长31.3%。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建州6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的繁荣,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企业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乡居民就业实现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人民收入稳步增加。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5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353.4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4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398.3倍,年均增长10.7%。
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由单一的吃、穿、住消费理念,逐渐转变为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汽车、家电、移动电话、电脑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每逢节假日,出门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从简单的吃饱穿暖到吃好用佳,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60年来,人们的生活正一点一滴的发生转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六)商贸流通日益繁荣
建州60年来,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产品日新月异,琳琅满目,消费渠道不断拓宽。互联网的发展为消费市场的活跃创造了有利条件,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的兴起,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不断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消费渠道,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要。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转变人们消费观念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同的消费方式,从集市贸易到现在的商业广场、步行街,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旺盛,商贸流通、健身美容、旅游服务、餐饮娱乐等各行各业竞相发展,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城乡市场繁荣兴旺。2017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40亿元,与1958年相比增长709.6倍,年均增长11.8%。
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市场和乡村市场不断发展繁荣,城镇市场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活跃度明显高于乡村,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乡村市场发展速度逐渐快于城镇。2017年城镇完成252.15亿元,比1958年的0.46亿元增长547.2倍,年均增长11.3%;乡村完成111.25亿元,比1958年的0.05亿元增长2044倍,年均增长14.0%。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行业和商品零售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水平的改变,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城市的发展,吸引着人们不断向城市集聚,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餐饮行业和商品零售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各大连锁餐饮企业进驻城市商业广场、步行街,农家乐、客栈在旅游业推动下不断火热,在满足人们吃住购娱乐的同时,也促使着餐饮住宿业不断发展。2017年商品零售完成283.58亿元,比1958年的0.5亿元增长566.2倍,年均增长11.3%;餐饮收入完成79.81亿元,比1958年的0.01亿元增长7901.1倍,年均增长16.4%。
(七)科、教、文、卫全面发展
建州60年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从上学难到九年义务教育,从吃不饱到“免费营养餐”,从看病难到医疗卫生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文山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1.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文山州始终坚持“科技兴州”战略,科学技术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支撑条件逐年增强,科研事业经费支出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截止2016年,文山州全社会研发经费2.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投入强度(R&D与GDP之比)为0.36%,比上年有所提高,尽管占比有待提升,但从无到有的跨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投资渠道越来越广,投资额逐年增加,2017年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达1.44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1.3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投入达1.7亿元,比1981年增长95.9倍,年均增长14.0%。时间巨轮的前行,推动着科技创新的进步,科学技术投入经费的增多,也为全州科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较快发展,科技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显现,科技实力进一步加强。2017年,全州专利申请量68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1.5%;其中发明专利有效量142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0.3%。
2.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建州初期,文山州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老、少、边、穷”特征显著,学校教育资源极为薄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基本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60年来,文山教育事业通过调整、改革、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72.46亿元,与1980相比增长447.9倍,年均增长18.5%。预计,2017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2005所,在校学生73.26万人,教职工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1.6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1.4%。
3.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文山州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2016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占GDP比重的1.44%。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断增加,2017年达3.3亿元,比1980年增长97.4倍,年均增长13.6%。广播电视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后续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64%和97.82%。全州文化系统共有文化站104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9个。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强州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山三七”“中国祖母绿”为核心的三七文化和珠宝文化享誉盛名,“文山三七、坡芽歌书、老山精神、中国祖母绿、地母文化”等文化品牌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更加集约、特色更明显,“一园两带五产业”发展布局更加清晰,“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2017年,在第八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中,文山州推送的文艺作品电影《狼兵吼》、舞剧《铜鼓姑娘》成功入选获奖,标志着我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熊朝忠为原型的励志电影《金色腰带》的开机,“背带大叔”汪克武入选感动中国2017候选人物等都象征着文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4.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文山州政协系统第二届职工运动会、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文山州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山城区元旦全民健身长跑(走)活动、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活动的顺利举行,在增强人们体质的同时,不断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运动员队伍不断壮大,积极组队参加比赛,锻炼队伍并检验训练效果,竞技体育成绩显著。2017年,在参加备战省运会的年度比赛中获得金牌50枚、银牌30枚、铜牌47枚的较好成绩。
5.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认真落实补偿政策。全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46.0万人,保障人数逐年增多,覆盖面持续扩宽,做到了应保尽保。2016年末全州医疗卫生机构419个(不含村卫生室),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757张、每千口人拥有病床4.35张,卫生技术人员1572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计人员4.34人。
二、正视差距,直面不足
文山州 “老、少、边、山、穷”的基本州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至2017年尚有29.56万人未实现脱贫,是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省情的缩影,也是全国民族自治州民族贫困地区的缩影。
(一)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矛盾犹存。受战火蔓延影响,直到1992年文山才开始恢复建设,致使文山发展步伐落后于其他地区,战火带给文山创伤的治愈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山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恢复经济建设,底子薄,条件差,给文山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束缚,生产物资的匮乏,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文山经济的发展。199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2.8%;人均GDP585元,仅达到全省的35.4%。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5.0%,六十年间,只提升了2.2个百分点;人均GDP22299元,占全省比重64.6%,与全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5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6.4:3.6:10.0,第一产业占到了80%以上,农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虽然到2017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0.2:36.0:43.8,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高,但依然未达到50%,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项目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山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山高坡陡,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给道路设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铺路、架桥、隧道等设施的建设无形增加了建设成本,严重制约着基础设施的建设。1958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825万元,不足一千万,占比不到全省投资总量的1%,投资额严重不足。2017年虽然达到了758.07万元,但仅占全省投资的4.1%,占比较低。以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破解“瓶颈”制约、支撑跨越发展的任务繁重。
(三)工业化、城镇化滞后。工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亏损企业较多。截止2017年12月底,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全州工业经济稳增长影响较大。全州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24户,占总体规模以上企业的13.5%,影响产值7.69亿元。产业投资占比低,2017年仅为150.29亿元,同比下降1.0%,占总投资额的19.8%。文山州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于1992年起才真正开始战后恢复建设,至2017年仅25年,相比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滞后了近15年,城镇化建设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众多,城镇人口占比还不到一半,2017年城镇化率为40.8%,离新型城镇化还有一定距离,新型城镇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三、新征程,新挑战
六十年的发展铸就了不一样文山,回顾60年的征程,文山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发展乐章,2018年我们迎来了新的征程,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挑战,文山州将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刻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既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创新的思路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举全州之力打造出美丽新文山,在聚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奋力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一)促发展,稳增长。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抓好项目投资,扩大内需,不断刺激城乡居民消费市场活跃,积极做好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大项目为支撑,撬动产业投资、民营经济等相关产业链联动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占有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各级各部门应坚持把稳增长、促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各项稳增长、促发展的利好政策。在惠民生、调结构、扩内需上下功夫。提高针对性,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二)抓项目,扩投资。以国家扩大有效投资和云南省实施“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为契机,打好重大项目攻坚战,继续实施项目落地和项目前期专项行动,形成大抓项目、大干项目、快上项目的强劲势头,不断破解发展瓶颈,改善发展条件。主动谋划引进一批大项目,以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为政策导向,结合我州实际做好项目规划与评估,突出“五网”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城乡建设、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点,谋划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实项目。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为项目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培育好项目建设的沃土,让项目能落地生根,并保障项目能顺利实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项目建设进度,保障在建项目都能按时完成。
(三)强产业,促升级。大力发展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以水电铝材一体化为代表的矿电产业、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天士力、云南白药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新引进一批产值上亿元的三七加工企业落户园区,扶优扶强一批种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二是突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规模和营销能力,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两整一提高”工作,确保年产10万吨锌60吨铟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利用电力、矿产资源优势,扶持一批现有矿电结合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稀有金属领军企业,加大稀有金属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富民旅游、智慧旅游为方向的现代旅游业,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加快普者黑景区建设,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