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流光,倏忽间六十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文山人民奋发图强,使文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十年来,我州在国民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幅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美好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口规模不断壮大,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1958年文山州年末人口为143.69万人。六十年后,2017年,文山州年末常住人口363.6万人,是1958年人口的1.53倍。1978年全州少数民族人口为132.63万人,2017年少数民族人口为210.90万人,比1978年增长59.0%,占总人口58.0%。

党的十一届在全会以来,全州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取得显著效果。全州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33.83‰下降到2007年的13.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25.71‰下降到2007年的7.3‰,分别下降了20.53和18.41个千分点。通过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我州减少贫困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化解“三农”问题、缓解就业和就学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等作出了贡献。但是,到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2017年人口出生率提高到13.70‰,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7.15‰。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7年人口死亡率为6.55‰,人口死亡率下降和稳定,表明人口身体状况在正常和健康状态。家庭户均人口数减少,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州家庭户均人口为5.78人,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降到4.17人,户均减少了1.61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说明,文山州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实现由上世纪7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各项人口素质指标逐年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7.72年,成人识字率为93.56%,高校在校学生1.69万人。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建国初期,文山人民住的是低矮房,行的是泥土路,点的是煤油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60年来,特别是改革以来,历届州委、政府始终关注民生,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建州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提出把发展房产经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列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两大战略措施,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山州从1992年起战后恢复建设以后,我州房地产业才快速发展,住宅和商品用房得到大力开发,全州人均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199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4.6平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64.43平方米。“九.五”期间,住宅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到2017年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房屋住宅竣工面积139.54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长7.1倍。2017年规划住宅90平方米以下13307套,144平方米以上11947套,别墅、高档公寓9679套。2016年建成公租房4.8万套,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3.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3.9万户,惠及城乡住房困难群众80余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加快文山州社会和谐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首先是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迅速。据统计资料显示,1958年全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87元,1978年为498元,到2016年增长到67102元,是1958年的172.4倍,是1978年的133.7倍。

其次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元,2000年增至5757元,2017年增至27995元,是1990年的17倍,是2000年的3.8倍;198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元,2000年增至957元,2017年增至9184元,是1980年的113.8倍,是2000年的8.6倍。三是城镇和农村居民每百户主要消费品拥有量增加。2000年,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98台、电冰箱61台、自行车100辆、彩色电视机108台、家用电脑4台。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2.4台、彩色电视机15.6台、自行车24.6辆、电话机2.1部、收录机1.7台。到2017年,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44辆、家用电脑54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18辆、家用电脑6台。

2017年我州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省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村人口在居住、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促进了人口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2017年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限制和不公平待遇有了较大改善,也使文山州城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17年,城镇人口148.39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0.8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15.21万人,占总人口的59.2%。城镇化水平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8.1%相比,上升了12.7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49.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38.04万人。当前,我州将以新型城镇化统领城乡建设,重点围绕文砚丘平城市群、马麻兴城镇群、文砚同城化,富宁八宝一体化等重点集镇来进行,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加大教育投入,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初步统计)8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8倍,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投入成倍增加,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文山州学龄儿童和初中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2017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68.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2.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预计)61.4%;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9.31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 1.69万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2万人。随着文山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走出山门,走向世界。坡芽歌书山歌队以优美的天籁之音惊艳央视,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民族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壮乡铜鼓”飘洋过海敲响美洲、俄罗斯、越南等地,成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在文化精品打造中亮点之一。一批“文山元素、文山题材、文山制造”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以普者黑为背景的电影《谋杀似水年华》、轻喜剧电影《童话先生》、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批文化精品上映后,反响强烈。随着我州推进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展开,全州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全州有公共图书馆9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56平方米,人均图书0.2册;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3个;公共文化馆9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316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6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676个。
城镇就业人员逐年增加,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等,鼓励企业吸纳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困难群体就业,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2016年全州就业人员218.31万人,比2011年增长5.7%。2016年末全州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8.8万人,比2010年增长28.8%,其中:在岗职工15.7万人,比2010年增长14%。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0.81万人,比2010年增加157.51万人,增长3.6倍;城镇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8.1万人,比2010年增长12.5%;城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60万人,比2010年增长2.6倍;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95万人,比2010年增长3.1倍。
低收入人群福利保障投入不断加大。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州共有城市低保对象42625人(比2010年同期57037人减少了14412人),1-12月份累计支出保障金19191.48万元(比2010年同期11084.95万元增加了8106.53万元),月人均补助水平340元(比2010年同期148元增加了192元);2017年有农村低保对象42.85万人(比2010年同期40.45万人增加了2.4人),累计支出保障金87061.03万元(比2010年同期30789.66万元增加了56271.37万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68元(比2010年同期60元增加了108元)。共救助医疗救助对象66876人,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020.76万元。共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10038人(其中:集中供养639人,分散供养9399人),累计支出救助资金5919万元。累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3146人次,支付城乡临时救助资金1558万元。
2017年全州共发放高龄津贴56043人4651.72万元。共建成投入使用社会福利院7所、农村敬老院49所、老年活动中心(室)113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5个(含在建)、农村幸福院226个、公办民营老年公寓1所、民办公助养老院1所。
六十年的砥砺奋进,六十年的艰苦创业,六十年的积极发展,面对当前事业,催人奋进,我们所热爱的文山,前景一片看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人民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文山、文明文山、开放文山、和谐文山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