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贯彻落实州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2017年全州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和要求,进一步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等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工作
充分认识应急值班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应急值班工作无小事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加强应急值班工作的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值班体系,充实值班力量。严格落实24小时在岗值班、节假日领导在岗带班、值班抽查和巡查等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值班工作纪律,加大应急值班工作检查指导力度,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和处置,切实做到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处置有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推进值班工作标准化。夯实基层应急值守工作基础,大力推动值班工作标准化建设,做好值班场所、办公设备、住宿场地、生活设施等涉及值班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满足24小时在岗值班要求,健全完善值班工作制度,全面提升值班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认真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认真落实“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一是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好本辖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明确首报责任,强化首报意识,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后,事发地县(市)要通过多种手段及时了解核实情况,首报信息力争在30分钟内向州人民政府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特别是要快速核实报告人员伤亡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二是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进一步优化信息处理流程,强化审核把关,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创新报告手段,提高报送效率;三是加强突发事件信息舆情监测。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微博、微信、网络媒体等互联网信息加强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和报告突发事件线索和重要敏感信息,切实提高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三、积极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一)加快应急体系“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工作。认真加快推进本地区、本部门“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着力补齐应急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各地应急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努力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应急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深化应急预案修编。一是加快各级各类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不断提高应急预案内容的完整性、流程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可操作性。二是继续推进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按照《云南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全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完成部分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工作,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在应急管理相关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组织指导预案演练工作,全面分析本辖区安全生产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或应急处置方案,找准最易发生事故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制定详细的应急演练方案,年内至少组织开展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要针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和易发生事故的岗位、环节,积极组织开展综合预案演练、专项预案演练或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估,查漏补缺,切实达到提升预案实效、普及应急知识、完善应急准备的目的,使“打一仗、进一步”成为应急管理的常态机制。
(四)强化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建立预案的动态管理机制,使应急预案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要结合本行政区域、本行业、本单位和基层组织的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重点明确风险隐患分析、处置工作程序、响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现场组织指挥机制、队伍分工、应对措施等内容,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效果。
四、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风险防范
认真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市)要组织开展所辖范围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进行检查、监控,积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二)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级各类监测监控系统,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气象、地质、洪涝、地震、火灾、疫病等灾害和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隐患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搭建运转协调、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认真贯彻落实《文山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和快速传播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各种媒介和手段,及时将预测预警信息和防灾避灾措施通知到乡镇、村社、农户,传递到社会公众中,不断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五、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民兵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装备配置,加强日常训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组制度,健全专家组参与突发事件会商、研判、调查、评估和救援等工作机制,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信息研判、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强化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应急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及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完善成员单位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突发事件分级处置职能,明确职责任务,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协调联动机制,积极与当地驻军加强联系沟通,遇有重大灾情,有效协调当地驻军快速参与抢险救灾。
(三)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制度,摸清应急预案、救援队伍、物资装备、应急专家、避难场所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建设全面、准确、权威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平台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努力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加大资金物资保障。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相关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物资储备情况检查,切实提高应急防范物资装备保障能力。加大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力度,重点围绕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等方面实施一批项目,努力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的资金需求,不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五)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按照“一案三制”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步伐,丰富创建内容,提高示范标准,扩大示范效应,带动和推进全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六、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意见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应急联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一是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沟通交流,推进与毗邻的越南、广西及红河、曲靖等州市,以及州内县(市)之间、乡镇之间的区域应急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定期会晤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人制度和日常联络机制等,逐步实现应急管理跨区域交流常态化。二是建立突发事件跨区域信息通报机制,畅通通报渠道,拓宽通报范围。重点推动隐患监测、风险预警、事件情况、救援处置和善后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确保毗邻地区能够及时掌握。三是要在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下,完善突发事件跨区域联合处置机制。重点是针对极端天气、水污染、水上搜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森林火灾等公共安全风险,要主动建立专项跨区域合作机制。
七、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
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云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全生产法》《文山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应急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各县(市)、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的作用,结合“防灾减灾日”、“消防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村社群众、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灾害风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着力增强全社会安全应急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注公共安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浓厚氛围。要结合各地工作实际,通过专家讲授、现场演示、播放视频、举办培训班和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