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报告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2/02/08 来源:
【字体:

州十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文件(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书面)

——2012年1月11日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文山州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在州委的领导和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指导下,州人民政府组织全州各级财税部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州委七届七次全会、州第八次党代会和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的部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进取,扎实工作,超额完成了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目标任务。

(一)全州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484,948万元,完成计划的108%,同比增长28%,增收106,056万元。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14,946万元,完成计划的109%,同比增长24%,增收22,078万元;上划中央、省企业所得税完成54,708万元,完成计划的123%,同比增长33%,增收13,510万元;上划中央、省个人所得税完成37,085万元,完成计划的118%,同比增长68%,增收15,075万元;上划省级耕地占用税3,759万元,同比增长47%,增收1,209万元。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4,450万元,完成计划的102%,同比增长24.6%,增收54,184万元。

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37,980万元,同比增长26%,增支296,804万元。

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4,450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1,162,866万元,调入资金3,711万元,上年滚存结余12,948万元,收入总计1,453,97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437,980万元,上解中央、省支出12,021万元,支出总计1,450,00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974万元,结余资金主要是具体使用项目尚未明确的上级专款。全州八县(市)均实现了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844万元,完成计划的 79%,下降7%,减收1,559万元,收入减收的主要原因是受铁路建设停工等不利因素影响,税收收入比年初计划下降。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3,812万元,完成计划的112%,增长25.5%,增支31,271万元。

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44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97,37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7,021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498万元,调入资金1,067万元,收入总计167,8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53,812万元,上解中央、省支出12,021万元,支出总计165,833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967万元,结余资金主要是具体使用项目尚未明确的上级专款。预算收支平衡。

以上数字均为快报数,待省财政厅批复我州2011年财政决算后,部分数据还会有所变化,届时再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1年财税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形势和连年严重干旱的影响,全州各级财政部门知难而进,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重点,关注民生,切实抓好税收征管,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切实抓好增收节支,收支保持快速增长

收入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积极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认真落实目标任务,深入分析税源,掌握收入动态,堵塞漏洞,应收尽收。财政、国税、地税部门认真履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互通情况,齐心协力抓好收入征管工作。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8.5亿元,比2005年末的12.3亿元增长36.2亿元,翻了3.9倍,六年来年均增长25.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5亿元,比2005年末的7.1亿元增长20.4亿元,翻了3.9倍,六年来年均增长25.3%。

支出方面,在努力增收、增强自身保障能力的同时,财政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一起,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并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思路,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兼顾谋发展,压缩一般重节约。2011年,全州财政支出达到143.7亿元,比2005年末的30.8亿元增长113亿元,翻了4.7倍,六年来年均增长29.3%,为全州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保障民生、服务三农等方面的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高度重视三农投入,为农村发展打牢基础

2011年,全州各级财政共筹集、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74,519万元,其中:农业支出60,067万元,林业支出28,192万元,水利支出77,9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41,846万元,其它农林水事务支出4,827万元。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干旱,对我州本就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乃至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州县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补助水利建设资金61,822万元,从2010年起州级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一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二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实施对农民直接补贴。兑现水稻等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5,19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4,451万元,退耕还林补助8,39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1,338万元。三是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力度。2011年,对全州批准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2,320个项目进行了清算兑现,共兑现奖补资金16,942万元。以普惠制为主,以示范村、重点村为示范带动的“一事一议”项目顺利实施,着力解决农村最薄弱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四是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2011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6,07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部门项目3个;推进现代农业项目4个,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700万元;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050万元。项目涉及优质稻、蔬菜、茶叶、辣椒、马铃薯、水果、生猪、肉牛基地建设及茶叶、蔬菜、辣椒、三七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后劲。六年累计投入财政支农资金911,130万元,年均增长36%,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打牢。

(三)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支持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着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2011年共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21,207万元投入民生建设,比上年同期增长55.5%,其中:医疗卫生74,595万元,增长41.8%;民政救灾救济110,268万元,增长44.1%;劳动社会保障19,757万元,增长267.6%;其他16,587万元,增长114.6%。六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582,611万元,年均增长64.7%。二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州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5,705万元,比上年增长91.3%,支出62,055万元,比上年增长48.6%。六年来,收、支年均增长分别为24%、20%。各项保险的及时足额支付,为全州参保人员养老、就医、生活、公伤、生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全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筹措建设资金35,640万元,支持城市廉租住房、公租房建设以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切实解决住房困难群体住有所居的问题。自2006年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共投入97,346万元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全力加大教育投入。2011年,全州财政教育支出为306,2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六年累计投入教育支出117亿元,年均增长22.4%。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力度,农村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工资全额及时发放,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大大增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幼儿教育稳步推进,“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四)认真落实财政政策,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州转移支付的补助力度。2011年,全州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资金1,130,920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558,63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72,282万元。六年累计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达390.6亿元,年均增长32%。二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充分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帮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扩大技改投资,推动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2011年,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9,585万元,六年累计投入31,208万元。三是积极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发展。支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8户,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城乡金融服务,累计发放贷款7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全州财政累计兑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2.24亿元,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6.3万台,销售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6.38万辆,销售金额19.83亿元,拉动全州城乡消费近20亿元。五是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全州共争取各项基本建设专项资金209,874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交通、水利等关系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六年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达679,975万元。

(五)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理财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按照“夯实基础、简化程序、规模总控、权责对等、民主决策”的原则,积极创新部门预算编制,继续完善年初预算评审机制,年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执行性不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财政运用支撑平台和一体化建设,有效提高财政工作效率。二是着力强化乡镇财政改革。高度重视基层财政所建设,及时提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标准,顺利完成全州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完整编报乡镇财政总决算。指导各县(市)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全面推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建设。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切实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认真清理整顿各种收费和基金,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确保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政府非税收入,不断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四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和预算单位的沟通协调,召开联席会,协商解决问题,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操作,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截止2011年底,州本级国库集中支出规模为79,514万元,占同期一般预算支出153,812万元的51.7%,其中:财政直接支付30,498万元(职工工资);下达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额度49,016万元,预算单位实际支出44,364万元,节约资金4,652万元,节约率9.4%。五是积极稳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本着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在州本级试点单位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截止2011年底,全州8县(市)均已全面启动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州本级预算单位149户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办理公务卡协议,已办理公务卡3,816张。全州八县(市)共1,527户预算单位签订办卡协议,已办理公务卡18,636张。公务卡的推广,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堵塞管理漏洞、强化行政成本控制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建设“阳光财政”具有重要意义。六是扎实抓好行政成本控制工作。采取机构和人员控制、部门预算控制、部门支出控制三项措施相结合,努力节约开支,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注重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以打牢财政基础工作为重点,扎实抓好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发挥最大效益。一是资产管理取得成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从源头进行动态管理,贯穿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树立创新意识,推进资产有效整合和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有资产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会计管理基础夯实。着力抓好会计法规宣传和培训,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会计法》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面向基层,全面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切实抓好会计继续教育和会计资格考试,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政府采购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继续以加强监督管理为手段,规范程序,堵塞漏洞,强化和实现依法采购,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管采分离”,逐步建立了制度完善、权责分明、行为规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服务优良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州政府采购实际完成57,201万元,节约资金4,443万元,节约率为7.2%。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六年累计节约资金16,469万元。四是结合财政部门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要点,认真贯彻落实效能政府建设,抓好行政行为监督,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点,开展警示教育,制定防范措施,有效堵塞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漏洞。五是以扩大内需、“三农”、民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对支农资金、政法专款、社会保障资金、教育专款、粮食风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专项检查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彩票公益金、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严格执行政策,维护经济秩序,保证受益者的合法利益。同时,按照推行效能政府建设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严格监督好各种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六是组织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州共有1380个单位进行了复查。切实开展了财政专户清理,确保提高财政资金更加科学、高效、安全运行。

三、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全州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做好全年财政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州及州本级收支压力仍然较大。从收入来看,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行业经济效益尚未根本好转,支撑税收较快增长的基础不牢;结构性减税和政策性减收因素仍需消化;财源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协调增长;全州财政收入增量空间有限,增收压力较大。从支出来看,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2011年相比,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在全州财政自我保障能力不足,财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使财政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的任务更为艰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支出需求增长迅速,财政保障民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新型冶金产业和生物资源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山氧化铝厂、马鹿塘电站、富宁糖厂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的建设和投产将有利于促进全州财政增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和云桂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将提供一定的税源支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市场趋旺,有利于促进全州税收收入持续增长。

2012年全州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增强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新十年扶贫规划的实施为契机,贯彻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全面完整、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工作方针,在充分考虑影响财政收支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编制2012年全州及州本级财政收支预算。

(一)全州地方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12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安排60亿元,比2011年完成数增长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亿元,比2011年完成数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71,903万元,比2011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6%。

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各项上级补助收入452,929万元(不含上级专项转移支付),上年结余3,974万元,收入总计786,90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71,903万元,上解中央、省支出15,000万元,支出总计786,903万元。收支平衡。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12年,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5,000万元,比2011年完成数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2,347万元,比2011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7%。

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000万元,各项上级补助收入40,380万元(不含上级专项转移支付),下级上解收入20,000万元,上年结余1,967万元,收入总计87,347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2,347万元,上解中央、省支出15,000万元,总计87,347万元。收支平衡。

2012年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支的安排,一是坚持了积极稳妥的原则。考虑财政收入的安排与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相适应,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是更加注重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四、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及措施

2012年,全州财政工作将按照州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部署,抓住“两强一堡”、“新高地”机遇,围绕全州“1347”的战略,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分析财政经济形势,扎实抓好增收节支工作

一是正确判断2012年财政经济形势,把握财政运行方向。认真分析影响预算执行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密切关注财政收入的走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全年财政收支目标的圆满完成。二是扎实抓好财政增收工作,确保全年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认真清理各项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抓大而不放小,做到应收尽收。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征收管理,完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管理,通过征、管、查的整合,探索建立新型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把非税收入真正纳入“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轨道。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出有保有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思想,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开支标准体系和推进党政机关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完善公务接待制度,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网络”等一般性支出,确保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出国(境)等经费压缩控制目标的实现,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二)大力支持“三农”,进一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骨干水源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有效缓解缺水问题。继续支持渠系配套设施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三七产业和以烟叶、辣椒、甘蔗、蔬菜、油茶、核桃、八角、茶叶、畜牧等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不断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中低产林改造。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四是不断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大力支持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扶贫、扶贫安居等重点工程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加大对扶贫贷款贴息力度和对“村民互助”扶贫试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深度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农村低保与农村扶贫开发制度相衔接,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

一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州”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金保障水平,确保教育支出“三个增长”。继续支持职教园区建设。加快化解教育类政府性债务,减轻学校债务负担。二是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医改资金绩效管理,进一步研究政府卫生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向边境沿线倾斜。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财税措施,稳步推进“贷免扶补”小额贷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工作,积极促进就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重点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有效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四是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和困难职工的基本住房问题。五是促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困难补助,健全弱势群体生活救助和价格补贴机制。稳步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和谐收入分配关系的建立。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管理改革,促进建立公平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大力支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禁毒防艾斗争,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投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七是进一步支持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支持文化“进村入户”,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免费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建设。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八是着力支持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老君山保护和盘龙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推进资源税改革,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继续安排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和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不断完善收费机制,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认真研究财税体制和政策

一是积极探索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十二五”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情况,按照有利于文山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框架,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进县乡财政改革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力向基层倾斜力度,提高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二是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理性、透明的预算决策与编制机制,切实增强预算约束力。不断完善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体系,继续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依法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报批和执行制度,逐步建立以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四位一体”的预算框架。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抓好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工作,努力提高预算执行均衡性与时效性。扎实推进预算公开工作,加快打造“阳光预算”。三是建立完善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引导县(市)政府合理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合理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方法,建立对各级政府各项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与考核奖惩制度。四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支形势和现有政府性债务规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风险预警和政府债务偿还等管理机制,规范各级政府举债行为。进一步加强州、县(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监管,采取风险识别、风险跟踪、风险预测、风险应对等债务风险监管措施。加快建立债务预算编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债务资金使用。五是不断强化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继续做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工作,深入推进州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高财政基础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基层财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拓展和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六是努力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着力推进财政系统一体化建设,实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健全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继续做好各项民生资金、“三农”资金等重点资金的财政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全面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内控体系、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小金库”治理,研究完善“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及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完成2012年财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将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