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作为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中“桥”的重要必经之地,区位优势、发展机遇得天独厚,极具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建设“两强一堡”、“新高地”的历史机遇,积极构建“1347”的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五型文山”的战略目标。
一、构建“1347”战略布局
(一)建设一个城市群。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建设文砚平城市群,集中力量打造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最大的三七药物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铝加工中心、铁合金生产基地、农特产品种植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集聚效应,使其成为辐射和引领全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二)构建三条经济带。立足文山作为云南“东大门”,连接全省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和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对内开放经济走廊的区位优势,全力构建三条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多层次的区域经济。东西向经济带:依托广昆高速公路、云桂铁路、机场、港口,连接“个开蒙”城市群,对接滇中城市群,面向泛珠三角开展经贸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加强与省内发达州市的合作,形成“东入沿海、西连滇中”的东西向经济带。重点发展重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餐饮、旅游、林果、蔬菜、香料、养殖等,围绕矿产品、农副产品的集散交易,发展现代物流、壮乡风情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形成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南北向经济带:依托规划建设的平远—文山—天保、曲靖师宗—丘北—马关—河口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马关—西畴—广南—广西西林公路,辐射越南等东南亚市场,拓展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经济技术合作,形成“南达越南、北入滇东”的南北向经济带。重点发展建材、电力、矿产加工业、现代物流等产业,积极推动沿线林木、矿产、水能资源开发;加快建成贸易仓储加工区、物流中心区,形成外贸加工产业和物流集群。沿边经济带:依托全省规划建设的沿边高等级公路、铁路,对接全省沿边经济带,构建田蓬、董干、杨万、天保、猛硐、都龙等连为一体的沿边经济带,搭建面向东南亚的合作平台、加工平台和物流平台,形成“东接桂西南口岸群、西连滇西南口岸群”的沿边经济带。重点发展商贸服务、资源加工、旅游度假等,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矿业、木材、茶叶、药材、橡胶制品为主的来料加工。
(三)做强四大基地。一是以三七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加速做大产业规模,培育三七、烤烟、木本油料、辣椒、蔗糖、红豆杉、苗木花卉、香料、茶叶、水果、畜牧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强化生物产业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业化水平,使生物产业成为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要支柱产业。二是以铝工业为重点的新型冶金化工基地。大力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板带箔、各类铝型材、铝合金铸件、电线电缆等精深加工;做好铁合金、锌、锰、锡、锑、钨、铟、金等系列产品的延伸加工,形成完善的矿产业体系;延伸烧碱、聚氯乙烯、硫酸、合成氨为主的化工产业下游产品,提高化工产业附加值。三是以国家级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培育跨省、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高水准的普者黑旅游度假区,加大对坝美风景区、广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山老君山、八宝、浴仙湖、老山、驮娘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边境旅游、民俗体验、探险和休闲度假、生态康体旅游,构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集散地、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四是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围绕文砚平城市群、富宁港、天保口岸等重点区域和云桂铁路、广昆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节点,积极培育专业性物流基地,搭建交通便捷高效、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农村流通设施等流通基础设施,构建便捷、完善的城乡现代市场体系。
(四)打造七个经济增长点。一是马塘工业园区和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三七产业和铝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国家和省重点工业园区。二是丘北普者黑旅游度假区。以旅游休闲观光和配套的服务业为重点 ,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努力建设成为省级园区。三是广南农特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依托广南火车站,以油茶、核桃、茶叶、八宝米等农特产品加工和现代商贸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努力建设成为州级园区。四是富宁边境贸易加工区和保税港区。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业,努力建设成为省级边境贸易加工区,力争国家批准为保税区。五是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天然橡胶、木材深加工和机电、小农机(具)等加工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六是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区。抓住沿边区位优势,以锌、锡、铟采选、冶炼为主,努力建设成为省级边境贸易加工区。七是西畴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重点发展出口贸易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努力建设成为州级园区。
二、实现“五型文山”目标
追赶型文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番,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番,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位次向前靠近。
开放型文山:全力融入全省“两强一堡”战略,到2015年招商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边境贸易总额达到63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文砚平城市群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人口逐步达到100万人;一个城市群、三条经济带、四大基地、七个经济增长点支撑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逐步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
创新型文山: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用现代经营的理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重点在产业发展、投融资、电力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扩权强镇(区)、人才机制、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
生态型文山:加强生态屏障、经济林建设,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47.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噪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让广大人民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高标准建成普者黑、坝美旅游度假区,使文山成为云南旅游的东大门和珠三角地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旅游的后花园。
和谐型文山:国家民族政策得到更好地落实,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进步,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边疆地区安宁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解决好1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脱贫致富问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17%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5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1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万人;农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部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