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坚持农业立州,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实施亿斤增粮计划,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着力调整和创新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大农业”向“强农业”的跨越,使全州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装备设施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发展循环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指导实施分类发展。围绕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区别不同的农业生产和特色资源,实施农业区域化发展。文砚平等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林、果、中药材、畜牧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打造三七、烟草、木本油料、辣椒、商品蔬菜、畜牧等重点特色产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产品研发力度,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经营,树立优质特色自主品牌;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仓储物流业,实施大龙头带动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引导、鼓励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发展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区,以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示范带动和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市场流通。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技服务、农产品现代流通、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二、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一是三七产业。以三七GAP技术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三七工厂化栽培,努力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使三七GAP基地达到15万亩;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大力推进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三七物流网络体系;积极争取纳入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发展,加快向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型,把文山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三七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三七原料药提取和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及三七现代物流中心,使三七产业成为云南医药的核心产业和云南省最具亮点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二是烟草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稳步提高管理质量,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优质”的烟叶品牌,努力在规模发展、优化布局、烟叶质量上迈出新步伐,争取“十二五”末建成高效优质烟叶基地120万亩,产量达200万担以上。三是辣椒产业。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加大辣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四是木本油料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逐步形成相对完备的木本油料产、供、销产业链发展格局,使油茶、核桃产业成为促进文山州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建成木本油料基地500万亩。五是畜牧产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抓好杂交生产及牛冻精改良。重点抓好商品猪、商品牛生产。抓好特色畜禽渔业资源开发和特色产品的加工。通过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加快全州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速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到2015年,实现肉类总产量60万吨。六是其它生物产业。立足资源条件,依托产业基础,选准突破口,扬长避短,择优发展,效益优先,大力培育壮大蔗糖、商品蔬菜、优质水果、茶叶、香料、咖啡产业,建设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到2015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优质水果50万亩、优质茶叶50万亩、“双高甘蔗” 35万亩、咖啡10万亩、新种植草果16万亩、新建八角基地20万亩。七是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对辣椒、油茶、核桃、畜禽、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米进行精深加工,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三、强化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水利发展。围绕民生水利、发展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构建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骨架和以“五小”水利工程为基础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及灌溉、山区“五小”水利、水土保持、抗旱减灾和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为重点的“八大工程”。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德厚大型水库、那榔等10件中型水库及一批小(1)型、小(2)型水库,全州工程性蓄水库容达8亿立方米;加快水源工程、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丘北、平远两个大型灌区项目,逐步推进文山盘龙河、广南八宝等6个中型灌区建设,扎实抓好麻栗坡、马关、富宁界河治理项目,实施30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工程,在公路沿线建成一批节水工程,努力破解水“瓶颈”制约,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二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大力实施“兴地睦边”工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综合产出。实施农村“通畅”、“通达”工程,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围绕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村沼气池、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电网改造、无电地区通电等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保障。全面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在种植业上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在养殖业上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在加工服务业上重点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农业,重点吸引外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增强预警监测能力。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落实农机具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切实抓好农业种植结构、产品结构、畜禽品种结构调整,通过龙头带动、非农就业、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发展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建立完善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