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推进创新型文山建设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全州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注重科技创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新兴业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由“十二五”的0.26%提高到0.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27件提高到0.3件,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普及率分别提高到48.78%和85%。
第二十六章 全面推动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一、强化科技基础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生物、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整合创新资源,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公共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耦合协同。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兼并重组等形式,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
三、推动创新交流合作
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境、跨区域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环境。围绕全州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国内外学术机构在州内设立研发机构和联合研发平台,培育发展院士和专家工作站,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政策咨询和信息发布服务,构建开放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第二十七章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
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潜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全民创业创新意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业创新的引导,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业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优化管理与服务,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监管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二、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对外合作中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调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专利信息数据库,建立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
三、增强全民创业创新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创业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第二十八章 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
加强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
一、加强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为重点,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或学科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大力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二、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鼓励企业与科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政策,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
三、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围绕文山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创造条件进一步分类分层统筹培养本土人才。坚持高端引领,创新招才引智方式,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领军人才、硕博人才与产业基础人才。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灵活机制,建立引进人才评估系统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引进的整体能力水平和发挥引进人才应有的作用。探索设立“政府津贴”制度,吸引州外高层次人才来文山创业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围绕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大优秀企业家培养力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高校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推进高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转变、实践教学提升、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支持高校以协同创新项目、科研项目等引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第二十九章 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业态
顺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推动产业围绕价值增值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发展,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专栏13:“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1.互联网+创业创新:八县(市)互联网创新园区和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基地。 2.互联网+新型工业:矿冶、烟草、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3.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商,质量追溯体系,一县一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本土特色产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4.互联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行业电商、跨境电商及电商服务业。数字乡村、云商汇。 5.互联网+便捷交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基础设施,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海关、检验检疫数据交换共享,无纸化通关。 6.互联网+旅游文化:旅游空间的无线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智慧旅游。 7.互联网+益民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全州统一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共享,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 8.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9.互联网+智慧能源: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发电、用电和电网智能化改造。 10.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11.互联网+绿色生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12.互联网+医疗: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 13.互联网+食品:省到乡镇监管所四级食品安全网上监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