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第六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6/08/10 来源:
【字体:

第六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充分发挥城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承载功能,依托中心城镇,坚持产业支撑,突出文山民族文化特色和山水田园特色,科学统筹撤县设市、撤乡设镇,科学合理同化城周村,连接镇边寨,培育城镇带动力、吸纳力和辐射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积极向城镇发展方式全联动,经济结构全优化,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制度全同步,生活方式全对接的方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镇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8%以上,建制镇占全州乡镇比重达到48%左右。   

第二十二章  培育城镇带动力  

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推进的决定性作用,结合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实际,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有优势培育产业,利用沿边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现代农业、工业、旅游、商贸、口岸等特色小镇,发展精品农庄、特色民居客栈、“农家乐”休闲等乡村生态产业,带动其他行业向城镇集中,促进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等在小城镇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新城新区扩展,把产业园区融入新区建设中,培育规模经济,带动周边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集镇、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有效转移劳动力促进收入增加,实现非农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增长,培育城镇带动力。   

第二十三章  培育城镇吸纳力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健全完善我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各项措施和政策体系,实现人财物向有条件的城镇适当集中,培育城镇吸纳力。   

实施因地而异、分类有序的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户口遗留问题。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新农村建设与中心集镇改造提升结合,依托易地搬迁、库区移民、矿区环境治理等项目实施,因势利导,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中心集镇。   

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居住、商业等设施,改善小城镇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加大对农业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社会服务与政策保障,增强小城镇就近就地吸纳能力。   

第二十四章  培育城镇辐射力  

通过集中财力规划建设商贸物流、水、电、路、医、学、娱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培育城镇辐射力。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增强城镇宜居性,引导调控城镇规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和运营。科学布局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设置,推动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提高准点率和运行速度。加快城镇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储备、输配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普及率。鼓励和推进城镇地下管廊建设。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深度保洁设施建设,强化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村镇集中供水,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以通乡油路和通村油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向农民集中居住点、农业园区、农村旅游点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优化农村公交线路网络布局,确保“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人居安全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中心集镇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十五章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以科学规划建设村庄为统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秀美、富裕、文明的美丽乡村。   

一、科学规划建设村庄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提升民居设计水平,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以建制村为重点,以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适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较大自然村,将村庄风貌、历史文化等资源融入村庄规划建设,依托扶贫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库区移民、矿山环境治理等工程项目实施,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科学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中心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村。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国有林区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逐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农村人畜饮水提升、山区“五小水利”、“爱心水窖”等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通过贷款贴息、集中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人居安全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改造和提升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建设,实现通村到户。   

三、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资金作用,实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厩、改厕、改灶,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支持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积极探索推行适应贫困地区的“自然村归拢垃圾、从乡镇集中运走、县里规范处理”的“村收、镇集、县处理”乡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建设,普遍建立乡村保洁制度。逐步把农村环境整治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争取中央财政差异化奖补支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快农村电灯、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等亮化工程建设,实施以村庄路、渠、塘、院为主的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亮化美化水平。广泛开发和利用农村新型能源,普遍推广节水、节材、节能技术。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消除“白色污染”。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70%,畜禽粪便有效处置及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四、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   

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养成科学文明的良好习惯。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提高民主议事、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效。培育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崇尚公共道德,促进形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文明礼让、融洽和谐的新风尚。   

专栏12: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重点项目

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2.城市燃气工程:县城燃气管道、压缩天然气储气站、液化天然气加气站。   

3.园林城市工程: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1个,省级园林县城(城市)3个。   

4.特色小镇工程:26个工业、商贸、边贸、民族特色集镇。   

5.特色村寨工程: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等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广南县坝美镇者歪村委会坝美村等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麻栗坡县董干镇城寨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广南县八宝镇河野村1个省级宜居村庄,省级规划示范村150个、州级规划示范村50个,县(市)级规划示范村400个。   

6.保障性住房工程: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61671户,新建公租房3329套。   

7.乡镇供排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程。   

8.乡镇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学校改造升级、学前教育相关设施。   

9.文砚平城镇群中有条件的乡改镇,砚山、丘北、富宁等县改市。   

10.新农村建设项目5000个。   

11.农村变电站14座,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1719公里。   

12.农村公路: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改造通村、通乡道路1万公里。   

13.中心集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14.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第四代通信技术(4G)等无线网络覆盖行政村。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