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发展壮大重点优势产业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结合文山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以及在全省的定位,加快做大做强文山的三七产业,发展壮大铝产业,将旅游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十章 发展壮大三七产业
注重创新驱动,规范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园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空间,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打造三七全产业链,努力使三七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推手。力争到2020年,三七产业发展跃上千亿元台阶。
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政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加强三七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在省级三七研究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进一步打造国家级的三七研发平台,鼓励申报涉及三七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鼓励三七龙头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涵盖三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到工程化应用的研发体系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文山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加强三七基础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问题。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开展三七地上、地下部分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和申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三七成分为主的新产品。鼓励通过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支持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推进三七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三七产品研发平台及研发科研团队建设,促进三七产品研发人员与相关企业的融合,使科技研发成为驱动三七产业的强劲动力。
二、规范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三七种植科学有序发展
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的产业发展要求,强化三七种植规划与标准化种植,保持文山道地产区的原料优势。加大规划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建立供需平衡有序发展的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州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鼓励支持三七种植龙头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以本地三七研究机构为主体,借脑集智,整合全州力量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三七种植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三七种植标准化。依托本地高等院校与科技示范园,借助外部力量,在本地院校增加三七种植等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三七种植专业人才,为三七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与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三七生物医药科研、加工、国际商贸、仓储物流、生活配套、三七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国家特色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继续扶优扶强州内三七加工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中国医药百强、世界制药领军企业发展三七产业,培育规模以上三七加工企业60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户以上。同时,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新态势。重视培育本地有条件有资源能生产、为三七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配套产品的企业。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山三七知名度
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大品牌,充分挖掘三七在大健康产业中的潜力,培育三七文化、三七旅游新业态,推动三七产业复合型发展。加大《三七发展条例》贯彻落实力度,依法规范产业有序发展。加强三七产业宣传的顶层设计和总体策划,形成宣传合力,提升文山三七知名度,彰显文山三七独特品牌。
五、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拓展三七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链接国内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的三七现代仓储物流体系,进一步打造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文山三七电子交易市场、文山三七网上商城和相关商品交易所的作用,引导并鼓励产、供、销各环节开展电子交易,筹建三七拍卖交易中心。构建以“文山三七”品牌为主线的市场拓展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开发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逐步形成覆盖全国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三七营销网络。
六、构建三七质量保障体系
在现有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拓展更多检测内容,打造全国权威的三七专业检测机构。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不同类型的三七质量检测中心,实现三七质量检测多元化,保障三七产业的质量检测需求。鼓励三七龙头企业、本地科研机构整合资源开展三七产业大数据中心硬件建设和数据共享,建设物联网。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交易市场建设三七追溯体系,实现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质量可控可追溯,健全三七质量保障体系。
专栏2:三七产业重点项目 1.12万亩三七标准化示范基地。 2.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科技研发孵化、标准厂房。 3.文山市现代生物中药饮片加工生产基地建设,三七新食品原料研究与申报、新制剂、新配方以及保健品、食品和日化产品。 4.三七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从种植到加工的生产和质量追溯体系、三七交易电商平台。 5.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 |
第十一章 发展壮大铝产业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合理规划铝产业布局,强化铝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强化以铝为重点的新型冶金化工人才支撑,做大做强铝产业,将文山打造成为云南省铝工业中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州铝工业增加值100亿元。
一、加大资源保障力度
加强铝土矿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全州境内重点成矿地带的普查与勘探,增加资源储量,提高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率,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边部找矿,延长服务年限。用好用足“桂铝入滇”政策,积极探索境外矿产资源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购买股权、边境贸易等方式,到境外特别是越南等具有丰富铝土矿资源的东盟国家开展独资或合资办矿,增强全州铝工业中心建设的资源保障能力。
二、合理规划铝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文山州铝土矿资源优势,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铝产业布局。以马塘工业园区、丘北工业园区和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为载体,以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以铝材加工为突破口,形成氧化铝—水电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在文山马塘工业园区,布局氧化铝、直供铝液及铝材加工以及碳素、烧碱等相关配套项目,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铝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在丘北工业园区和西畴边境贸易加工区,主要布局氧化铝及配套矿山项目;加快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建设步伐,主要布局铝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电解铝项目建设进度,延伸铝精深加工产业链。
三、强化铝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注重电、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加工材料等深加工的协调发展,配套发展铝用碳素、石灰、烧碱等生产辅料,形成上下紧密衔接,一环紧扣一环的产业链。加强技术科研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积极探索铝基复合新材料,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使铝工业中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强化以铝为重点的新型冶金化工人才支撑
加强以铝为重点的新型冶金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依托文山学院、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及文山州技工学校,加强与外部高、中级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技术等各层次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专栏3:全省铝工业中心重点项目 1.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区、电解铝及铝材加工。 2.丘北县氧化铝。 3.文山市铝新型材料研发中心。 4.云南天冶化工氯碱二期工程、赤泥选铁。 5.文山铝型材加工。 6.文山铝业公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7.西畴县、广南县、文山市氧化铝配套矿山建设。 8.文山铝业扩能改造。 |
第十二章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提升旅游产业在文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要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目标,把文山打造成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新高地,把普者黑、坝美打造成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服务大众、群众分享”的思路,加强软硬件建设,培训人才,提高接待能力,强化周边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借力发展,做长旅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在硬件建设与人员培训方面加大力度。规划建设完善相关旅游景区与州域外部的通道上等次成网络,州内相关景区的连接道路都硬化联成网。推动重点景区景点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加快提升以普者黑为核心,坝美、老山等为重点的旅游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整合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厕等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着力打造会展演艺、康疗养生、商务购物、度假旅游、红色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配套产业。同时,加大以导游、酒店服务等为重点的旅游人才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禀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产品。探索养老康复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打造旅游联合体。注重文山周边区域借力借光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合作发展。开展与红河、曲靖、昆明以及贵州、广西相关、相邻州市县的旅游合作,力求“道路连通、景区关联、线路优化、共同发展”。
打造精品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互动。依托山水风光资源和独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内涵,积极打造丘北—广南—文山—西畴旅游线、麻栗坡出境旅游线以及贵州经丘北、广南、富宁至广西等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特色产品文化、三七地域文化、边境文化等文化品牌与旅游融合互动。
开发旅游产品。立足于当地群众、作坊、专业合作社与小微企业,利用当地资源,使用当地技艺,立足当地生产,实现当地销售。以独特的原料、技艺等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积极创建省级“旅游+”产业试验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全州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0亿元。
专栏4: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1.普者黑民族风情走廊、小白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景区入口服务区、水围寺景区及生态旅游基础设施。 2.坝美景区标识系统、旅游公厕、给排水系统、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 3.红色旅游基地:麻栗坡县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富宁县七村九弄红色片区、滇桂黔边纵文山片区。 4.地母圣景境区、句町古国区、壮乡风情区、八宝风景名胜区、九龙山生态文化旅游。 5.天保、剥隘等重点旅游特色小镇:游路、停车场、公厕、景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