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文山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阶段,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把握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编制实施州、县、乡、村、组五级“三农”发展大规划,深入推进以“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七、烤烟、辣椒、木本油料、甘蔗、畜牧等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矿产资源“两整一提高”,加速推进全省铝工业中心和铁合金、铟材料、钨产品、生物资源加工的“一中心四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和“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云桂铁路文山段和蒙文砚、平文高速公路、富宁港一期等内连外通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富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州8县(市)通高等级公路,“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德厚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兴水强州”战略深入实施,能源建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焕发新活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积极参与昆明—文山—北部湾经济走廊、滇中经济圈等发展战略,天保、都龙、田蓬口岸基础功能日益完善,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麻栗坡(天保)等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对内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新成效,深入实施“森林文山”建设,探索并推广“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盘龙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有效,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新发展,坚持和发展“小舍姑经验”、“平远速度”等民族地区发展模式,加大民族地区、特困民族等扶持力度,兴边富民工程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国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医药卫生、财税、金融和文化体制、林权体制等改革扎实有效,政府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就业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攻坚深入推进,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突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全州跨越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州情的认识,坚持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加快发展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省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合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强化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从严从实管党治党等重大发展举措,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全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云南通边达海通道增长极、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文山州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从国际背景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总体有利于我国发展进步。从国内背景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省内背景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了云南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给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文山实现新跨越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从州内发展看,我州区位突出、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后劲十足,加之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系列政策叠加释放,跨越发展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巨大压力没有改变,新常态下加快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财政自给率低,综合实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建设依然滞后,城镇化水平低;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农村贫困面大而且程度深,社会治理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不足,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化解矛盾上取得新突破。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加快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州进程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抢抓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主动适应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自觉从发展格局、发展潜力和面临的困难与不足中认识州情,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补强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农村与工业发展短板,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缩小发展差距等关键问题,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探索符合文山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径。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文山优势融入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注重稳中求快,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努力把文山打造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整州推进示范区,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章 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进跨越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除障碍,为文山跨越发展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和开拓发展路径,释放发展活力,以新的理念、新的路子、新的机制、新的举措保障和引领发展,以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以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军民融合发展。着力解决我州基础设施薄弱、生态脆弱、贫困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制约整体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围绕打造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文山、生态文山、美丽文山。
——开放发展。坚持打好对内、对外开放两张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将文山建成云南面向珠三角和北部湾开放的东南大门。全面开展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着力发展沿边开放型经济,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面提高文山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从全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脱贫、惠民、富民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围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州,坚持党的领导,奋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9年跃上千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差距再缩小,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具有文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实现三七产业千亿元目标,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打造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连接相邻州市、省区、周边国家的内联外通能力大幅提升,面向珠三角、北部湾和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全州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创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干部培养、民族法治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十个方面模范践行示范,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打造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州域经济、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绿色消费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石漠化地区前列。
——打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整州推进示范区。以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两大机遇,锁定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实施脱贫工程建设,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真扶贫、扶真贫,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获得感明显提升。
文山州“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速〔累计〕 |
指标属性 |
经 济 发 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670.84 |
1100 |
10%以上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3 |
4 |
5.5%左右 |
预期性 |
3 |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7.2 |
45 |
﹝7.8﹞ |
预期性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16.95 |
28.44 |
〔11.49〕 |
约束性 |
4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2 |
42 |
— |
预期性 |
创 新 驱 动 |
5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0.26 |
0.4 |
〔0.14〕 |
预期性 |
6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27 |
0.38 |
〔0.11〕 |
预期性 |
7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42.5 |
52 |
〔9.5〕 |
预期性 |
8 |
互联网普及率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28.1 |
48.78 |
〔20.68〕 |
预期性 |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42.4 |
85 |
〔42.6〕 |
9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 |
1.1 |
2.5 |
〔1.4〕 |
预期性 |
民 生 福 祉 |
10 |
居民收入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3753 |
38400 |
10% |
预期性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7699 |
13700 |
12% |
11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8.55 |
9.55 |
〔1〕 |
约束性 |
12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73 |
95 |
〔22〕 |
约束性 |
13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58 |
90 |
〔32〕 |
预期性 |
14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1.68 |
— |
〔8.65〕 |
预期性 |
15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37 |
— |
〔37〕 |
约束性 |
1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82 |
99 |
〔0.18〕 |
预期性 |
17 |
安居工程建设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
0.835 |
1.237 |
〔6.5〕 |
约束性 |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万户) |
2.94 |
7 |
〔22〕 |
18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1.6 |
72.2 |
〔0.6〕 |
预期性 |
资源环境 |
19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930 |
925 |
— |
约束性 |
20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0.1〕 |
— |
〔24.5〕 |
约束性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 |
〔18.52〕 |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22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40 |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2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38.69〕 |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24 |
森林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50 |
52 |
〔2〕 |
约束性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0.54 |
0.5765 |
〔0.0365〕 |
25 |
空气质量 |
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6.97 |
96.97 |
— |
26 |
地表水 质量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86.96 |
90 |
〔3.04〕 |
约束性 |
劣Ⅴ类水比例(%) |
0 |
0 |
0 |
27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6〕 |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
氨氮 |
〔7〕 |
二氧化硫 |
〔2〕 |
氮氧化物 |
〔2〕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力增长速度按2015年可比价;2.〔〕为5年累计数;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这几个指标,按省下达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