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江那镇:打出组合拳抓实三资管理消除微腐败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字体:

本站讯 为促进农村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透明,砚山县江那镇结合近年来查处的案例,深入分析、查找根源、堵塞漏洞,千方百计铲除基层滋生腐败的土壤。

抓警示强震慑,规矩教育紧紧相随。该镇针对三资产权不明晰导致群众上访、村干部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情况,镇党委、纪委认真分析,选取近年来镇内涉及农村三资管理的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基层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2018年3月,对全镇160余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明白什么是三资管理的高压线,必须守规矩不犯糊涂,千万不能触碰。 

谈话明权责,底线意识稳稳筑牢。该镇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了一次谈心谈话,由镇挂钩领导对村委会领导谈,挂钩工作队员对村小组干部谈;带着问题谈,谈话领导先对农村三资、小金库等进行明确,让被谈对象知晓相关知识后,围绕村集体的三资有哪些、是否存在小金库等问题开展问答;签字背书谈,在谈话结束时,由被谈对象对所在集体是否存在三资管理不规范、是否存在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作出承诺,签字背书;笔录固定谈,统一制作谈话提纲,由谈话领导按照提纲谈,做到该问的问题一个不漏、该了解的事项一件不少,谈话全程纪实。通过谈心谈话,村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责任,树立了底线。 

抓清理明家底,一丝一毫件件厘清。知根知底才能对症下药,各村及时成立清理小组,按照镇“三资”清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逐项核实登记。重点清查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是否有公物私用、公物私卖、长期借占用等行为,清理一项登记一项,专档保存,保证登记的内容全面,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抓督查促整改,问题解决层层深入。登记结束后,各村(居)民小组进行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填写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自查问题整改台账。村(居)民小组自查结束后,村(社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指导组和纪律督查组进行全面核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照有关政策规定研究整改后,统一汇总上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镇纪委再随机抽查不少于20%的村(居)民小组、自然村,保证存在问题层层筛查、层层整改。如回龙村小组通过清理,纠正了在任干部坐收坐支19363元的问题。 

抓公示促公开,群众监督步步跟进。对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通过村务公开栏和发放明白纸进行公示,专门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群众对“三资”情况有异议的,都进行再次核查,直至群众认可。通过公示公开,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狮子山村小组干部深有感触说:“作为大寨子的村干部不好当,个别村民因为开荒地及征地补偿的权属问题对我们干部乱举报,通过这次集中对农村‘三资’进行清理清查公示,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我们几位干部清白。” 

抓台账建机制,科学规范环环相扣。农村集体“三资”问题专项清理整改结束后,镇纪委及时对清理整改工作认真总结,完善制度,堵住漏洞,对“三资”管理混乱、问题较突出的村(社区)进行重点监督管理,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整改和规范。正如江那镇纪委书记杜国丽所说:“整治只是手段,构建长效机制,做到依章、依规、依法管理才是我们整治要达到的目的,我镇将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重点盯、盯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三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防止集体资产“跑、冒、滴、漏”和闲置,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范云江)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