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代代传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文山新闻网
【字体:

岩头村,在悬崖峭壁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江龙村,连片发展柑橘种植过上好生活;三光片区群众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上获得土地租金和打工经济双份收入……   

放眼今天的西畴大地,西畴人凭借“西畴精神”把专家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建设成了滇东南富有、美丽的乐土,向着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冲刺。  

 

兴街镇三光片区猕猴桃种植基地

战天斗地:石山变金山

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县,是云南省乃至滇桂黔片区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西畴精神”的发源地——蚌谷乡木者村,曾经是一个石漠化严重,每亩地只有100多斤的产出,被称为“口袋村”。   

“那时,村里有104户村民398人,没有一家有隔夜粮,到过年节的时候,我们都要组织‘口袋队’背着口袋到附近的村子借粮食来吃。”西畴县蚌谷乡木者行政村摸石谷村支部书记刘登荣说。   

不服输的村民们开始向石漠化发起挑战,用人工、铁锤钢钎开始搬石头,有些村民卖了家里唯一的牛、猪、鸡来购买炸药炸石头。半年过去,刘登荣和村民们硬是把一座石山搬平,用挖出来的石头垒成田埂,把原来的石山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   

“搬家不如搬石头,粮食是干出来的。”1991年的春天,78岁的王庭章第一次在摸石谷村里看到了一大片金灿灿的玉米。就在这一年,村民破天荒的第一次把剩余的玉米拿到街上去卖,昔日的“口袋队”终于变成了“卖粮队”。   

埋头苦干:天堑变通途

对于全村只有14户人家72人的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来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出得去、进得来的公路是祖祖辈辈的梦想。   

“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带好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村小组长李华明介绍,2003年,村里通过各种方式筹齐了20多万元作为修路资金,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历程。但是,由于岩石多、工程量大、工价高,群众自筹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更大的阻力是,沿途有其他村子,不能使用炸药,道路只能依靠人工开凿。“我们的钱肯定不够用,政府给了43.5万,毛路修好后又给了16万元才把路修通。”李华明说,对于别的地方来说,路是走出来的,我们的路是用铁锹一点点凿出来的。   

从2003年2月到2014年1月,在历经了10余年的艰辛后,岩头村群众硬生生把难度最大的悬崖凿开了一半,打通了进村“最后一公里”道路。   

“现在,每天都有车子进进出出,村民盖房子、卖小猪、做生意,企业进来承包土地种三七,样样都有了路子,都有了希望。”李华明说,村里还建起了“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有很多外地人前来学习。   

据介绍,目前西畴县公路总里程达4123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1901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云南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   

与时俱进:脱贫变致富

在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小组,说起退休教师刘超仁,村民无不为其“点赞”。1999年,刘超仁退休回到老家,面对江龙村缺水少土,父老乡亲大多贫困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3年,刘超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向村民立下了军令状:三年内把村里的泥土路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带领村民致富。   

如何发家致富?刘超仁首先从学习开始,他先后组织观摩团到附近发展好的小康村学习,引进其他村子的成功经验。依托兴街镇镇区周围山峦环利的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招商引资,江龙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江龙村共造林980亩、封山育林1020亩、建生态保护林470亩,种植桔子、柚子等经济林木460余亩,村民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环保清洁新能源,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在西畴县率先实现了没有一个“建档立卡户”。   

而在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白墙青瓦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美丽的乡村风光已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依托人造“石漠梯田”景观,打造展示“西畴精神”、体现石漠文化和观光农业、民俗体验的乡村旅游地,该地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带动了6个村委会、54个村小组,共3144户、12650人增收致富。   

立足新时代,西畴人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决战脱贫攻坚,闯出一条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加快了西畴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新华网)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主办: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地址:zwxx@ynws.gov.cn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0302号。政府网站标识码:5326000023。